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普通高中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时间:2023-03-19 07:3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普通高中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工作单位:莱阳市第四中学

课题编号:DCF13011—019Z

课题主持人:冯桂兴 赵世美

课题组成员:于宝娥 修慧善 刘全涛 王磊 朱忠虎 

报告执笔人:冯桂兴 赵世美

【序言】

《普通高中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是莱阳市第四中学冯桂兴和赵世美老师主持的国家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国学融入学科创新教学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经过课题组和学校其他教师的共同努力,已经达成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此报告即课题研究的总结。

【正文】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道德既是立国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这好比种树,德是根,才能有花和果,没有根的滋养,不可能有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过:“只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批麻烦。”德育是培养学生心灵的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现实是学校的德育效果有待提高,诸如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教育、理想目标教育的弱化,学生群体对流行文化、庸俗文化的追随以及贪图享受、武断粗鲁、厌学轻慢、心理脆弱等不良现象的涌现,不仅严重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着同学间、师生间,甚至亲子间的和谐相处。所有这些都有待于学校德育肩负起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者缺乏资源意识,特别是缺乏对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导致了相对意义上的德育资源匮乏,而与德育资源匮乏同时存在的是德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如何提高学校德育效益,与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分不开的,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血脉,是德育之根基,学生德育工作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才会有勃勃生机。因此,学校迫切需要从人性出发,深刻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中的德育资源,以满足德育需要,这是当今学校德育需科学实践的所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自古及今,绵延数千年,精深弘富,在世界文化中地位举足轻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思想道德能够维系数千年的一根绳索,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所不具备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也隐藏着大量的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也是本课题选题研究的核心愿景。

二、课题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这一论文中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需求理论特别是其层次理论来讲,人是有道德需要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及“自然”需要基本实现后,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相继出现并逐渐强烈,而这些需要的实现都是与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及规范密切相关的。本课题正是基于学生的这一需求提出的。 

2.文化资源的无形性

文化精神和气质是以不可见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当中,意识之内的。例如孔子文化。我们所能体验到的思想是从他的论述中,论著的解读中,以及人们不断意会言传当中把握其内核。它时刻以无形的姿态存在于孔子文化圈当中。这告诉我们,在从事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应该特别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才能够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认知意识,进而深刻把握文化资源的丰富价值和意义。

3.文化资源的适境性

适境性,是指文化资源的生命力要在一定的情景或者相当的环境资源条件支撑下才会发生。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对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提供了丰富的适应情景,也因之广泛的影响力注入新生的力量源泉。这告诉我们,开发的文化资源必须充分体现出民族的大众的特质,符合当代高中学生的认知需求,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更新和补充。

(二)研究目标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