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小学英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时间:2023-03-19 07:3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小学英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山东省巨野县凤凰街道办事处东刘小学 王素丽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对人才标准做了重新的界定,创新和合作能力是人才最重要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界培养大批有创新和合作能力的人才。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研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旨在能使小学英语教学找到高效的教学模式,切实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使每个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都能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以这样的学习形式为载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参与意识,发挥潜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因此,在实施《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之际,我们有必要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以避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 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 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交流中,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初步提出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兴起于美国,一些合作学习策略初步形成,如“小组----游戏----竞赛法”等,都是这个时期提出的。  

2、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提出了"小组成绩分工"、"小组辅助个人"、"小组调查法"……合作策略;

3、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合作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与直接教学一体化"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合作学习的观念已开始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不局限在课内。

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从现有文献看,我国较早尝试运用合作学习小组教学的是浙江省的杭州市。这一尝试是由原杭州大学教育系与天长中学、杭州第十一中学合作进行的。实验班的教师认为:“采用小组教学后,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气和活力”。[3]1993年,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中外合作项目《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开题。该课题实验单位涉及山东、广东、河南、浙江、北京、天津等9个省市的百余所学校,历时长达6年,实验学科以语文、数学、外语为起点,逐步向其他学科推进。通过研究与实验,首次提出了合作教学的性质、原则、模式、策略以及合作教学技能等概念体系,为我国的合作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