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各地的春天有何不同 到音乐中去寻找答案

时间:2019-09-21 02:3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的《春天来临》、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春潮》、拉脱维亚作曲家埃里克·埃森瓦尔兹的《春天,甜蜜的春天》、匈牙利作曲家雅诺什·瓦伊达的《当雏菊绽放时》、中国民歌《茉莉花》……世界各地的春天有什么不一样?到音乐中去寻找答案。昨晚,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两支合唱团带来的“聆听春天”音乐会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让观众在“上海之春”的舞台上听见世界的广阔和自然万物的奇妙变化。

  这场音乐会上,中国作品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包括作曲家方勇根据苏轼词创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以及温雨川的《陌上桑》等,不同的作曲家从不同视角描写了各自眼中的春意。演出中还有三首新作首演,上音老教授林华的《等待着成为一朵红莲》《南方》,以及上音青年教师田汨的《花非花》。

  《花非花》取材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同名诗作,作曲家运用印象派的和声以及现代合唱手法,营造出春夜朦胧的变幻,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南方》则取材自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同名小说,作品试图通过和声缓慢的交叠,呈现音色明暗的变化,表现诗歌中通过嗅觉、听觉、视觉、触觉等不同感官领略到的浩瀚星空和宇宙万物。“三首新作的首演是这场音乐会的亮点,也代表了上音作曲家对合唱创作的态度。”合唱团常任指挥王海灵说,“社会上合唱团越来越多,但合唱精品不多,我们期待能激发更多专业作曲家为合唱团写歌。”

  参与演出的两支合唱团——女声合唱团和混声室内合唱团都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女声合唱团创建于2002年,曾三次摘得“世界合唱比赛”女声合唱组金牌。混声室内合唱团创建于2011年,去年曾担任原创歌剧《贺绿汀》中的合唱演唱。(解放日报记者 吴桐)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