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普惠供给不足 谁来为学前教育买单

时间:2019-08-26 12:2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近年来,学前教育成为风口。《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八年来全国在园幼儿增量的70%以上都在民办园。不过,与此相对应的是,报告同时指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存在普惠资源不足、公共财政投入偏少等问题。在8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分组审议过程中,有委员呼吁“学前教育应是政府买单”,即政府应对学前教育承担“兜底”的责任,保证贫困地区的有效供给和资源充足区的有效安全。

  供给不足

  报告指出,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学前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学前教育领域表现还比较突出,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

  数据显示,全国公办园仅占幼儿园总数的37.8%。伴随学前教育的发展,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不升反降,从2010年的53%下降到2018年的43%。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蔡昉进一步指出,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公共投入不足,目前占财政性教育投入比例偏少。“这和我们一个相对庞大的学前教育适龄儿童相比非常不匹配。”蔡昉说。

  其中,以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尤为明显。报告显示,全国还有4000个左右的乡镇没有公办中心幼儿园,个别地方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足50%。

  除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外,民办普惠幼儿园也遇到了难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杜玉波解释称:“我们对普惠性民办园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影响了民办园参加普惠性认定的积极性。很多地方补助标准太低,中有的地方反映,一些民办幼儿园转成普惠园后,保育费以前收两三千元,现在只能收几百元,政府的补助又远远不能弥补差额。”而在此种情况之下,许多幼儿园只能通过扩招班额或降低幼师等方式平衡收支,无形中降低了教育质量。

  而在8月24日的分组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认为,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一些委员建议,政府应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

  委员张勇指出,美国、英国、墨西哥已经将学前教育纳入了义务教育,政府负担全部学前教育的经费。蔡昉从社会回报率方面阐述称,研究表明,教育阶段越靠前社会回报率越高,最高的是学前教育,其社会回报率高就意味着应该由政府来买单,而不是家庭买单。

  政府的角色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些省份公办园占比刚刚达到20%,有的市县仅在10%左右。而去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原则上公办园占比达50%。

  对于政府财政兜底学前教育,委员陈军表示,应加快建立完善科学合理成本分担的机制,确定公办幼儿园财政拨款标准,并纳入教育经费的预算。同时,落实各级政府承担学前教育投入的责任,明确公共资金保底功能。

  委员李巍认为,从经费保障上、教师待遇上、资源供给上来讲,要把学前教育向义务教育看齐。他强调,学前教育虽然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免费性、强制性和统一性,但是在教育的覆盖面、公益性和政府责任上来讲,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应该是一致的。

  然而,在农村地区、特困地区等地的学前教育资源短缺之外,大城市中幼儿园的“小学化”、“高端化”等问题也引起了关注。委员张勇也表示:“当前学前教育资源城乡配置不均衡,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供给明显不足,营利性民办幼儿园价高质次的现象比较突出。”

  去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严禁幼儿园、培训机构提前教授小学教学内容。《通知》中专门提到:“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予以规范。”

  民办幼儿园飞速增长的背后,既有补位公办的不足,也有利用家长的焦虑捡漏。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