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制度自信

时间:2019-08-10 13:4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標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制度自信

【思想匯】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源於制度優勢。40年來,正是因為教育基本制度向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標發育,教育事業才有了如此快速健康的發展。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總書記重申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因此,搞清我國教育基本制度的優勢是扎實推進教育改革,建設世界水平現代教育的基本前提。

優勢1 黨的領導保証了正確的制度方向

方向就是旗幟,方向就是生命。方向錯了,南轅北轍。恢復或建設教育基本制度,首先碰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沿著什麼方向往前走,這是教育基本制度建設的根本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鄧小平強調“沒有黨的領導也就不會有社會主義制度”。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以教育開啟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幕,表明教育是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領域和優先事項而存在的。重大教育基本制度的設計和實施,如1985年的《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9年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20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7年的《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等,都是由黨中央審議和推動的,都是黨的主張的體現,都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在黨的領導下,教育基本制度建設的方向,就是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

優勢2 歷史使命賦予了強大的制度功能

制度重在建,更在用。制度有沒有用,是判定制度好不好最根本的標准。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任重道遠,教育基本制度建設同樣任重道遠。大歷史賦予了大使命,大使命賦予了大功能。首先是激勵功能。制度建設首先想到的是用制度去做事、成事。比如說恢復高考制度,就是要舉一個指揮棒,引導廣大學子好好讀書,引導高等學校科學選才。教育督導和學校評估制度,主要目的是以督促改、以評促建,更多的是一種激勵。其次是約束功能。比如義務教育制度,帶有強制、普及、免費等特點,建好這項制度,就把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強制化了,誰要是不依法接受義務教育,誰就是違法。再比如,高考一恢復,高等教育必然快速發展,緊接著就有一個怎麼畢業的問題,於是學位制度就率先建立起來了,對獲得學位的標准和門檻作出規定,這樣,“進口”不容易,“出口”也不隨意。再就是衍生功能。教育基本制度就像孵化器一樣,衍生出了其他眾多的教育制度。據初步統計,2012年至2017年我國共制定與完善282項教育標准,年均56.4項,這些標准都是由教育基本制度衍生而來的。

優勢3 開放視野促成了良好的制度品格

“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事,甚至會走向反面。”我們既要建制度,更要建好制度。改革開放是既改革又開放,甚至用開放倒逼改革,逼著改革加速,逼著改革提質。40年來建設教育基本制度的過程,正是在開放的視野下改革的過程。拿學位制度來說,西方的學位制度比較早,一般認為始於中世紀,迄今已有幾百年時間。在這點上,我國顯然屬於后發國家。但有了改革開放,我們就可以了解西方的學位制度,就可以學習借鑒他們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是簡單學,而是結合自己的實際,建了一個符合國情的學位制度,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有力支撐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年,我國博士、學術型/專業型碩士、學士授予單位分別達到401所、660/888所、1243所。同樣,義務教育制度也是“舶來品”,開端於17世紀的德國,推行在19世紀70年代后。改革開放讓我們找到了這個制度,及時建立了自己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並走出了自己的普及和提高之路,大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質。我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5年,相當於高一年級水平﹔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過13.3年,相當於大學一年級水平。這一巨大的人力資源開發和提升,九年義務教育功不可沒。

優勢4 人民中心造就了高效的制度效率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