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流浪地球》导演:我们的科幻片还是小学生,一片蛮荒有待耕耘

时间:2019-07-24 12:3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流浪地球》导演:我们的科幻片还是小学生,一片蛮荒有待耕耘

有不少人将《流浪地球》的上映看做“中国科幻元年”的诞生。在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这部被寄以厚望的影片终于要跟观众见面。

为什么被寄以厚望?或许是因为《流浪地球》的呈现方式,是过去我们最常见的好莱坞的科幻大片类型,一边是气候严重改变的地球,人类为了延续找到了全新的生存模式,另一边是国际空间站,主角为了拯救世界必须在外太空做出艰难的选择。

《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该小说发表于2000年,用分段纪实的方式,讲述因为太阳即将扩张并发生爆炸,人类必须用推进器带着地球逃离家园、前往比邻星的故事。故事横跨近百年,将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作为背景,描绘了人类在地球逃逸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状况。

《流浪地球》导演:我们的科幻片还是小学生,一片蛮荒有待耕耘

未来的北京

电影《流浪地球》选择了地球通过木星引力加速离开的这一片段。在接近木星的过程中,地球被强大的木星引力捕获,即将坠入木星,地上的救援队与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共同为地球的存亡而奋战。

整个故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屈楚萧饰演的儿子刘启在地球上帮助恢复地球推进器,吴京饰演的父亲刘培强则在太空站上完成自己的使命。地上在零下几十度的情况下一片肃杀般犹如末世,而太空站则展现了中国电影至今最严谨、写实的宇宙飞船画面,相较许多讲述太空救援方面的影片也毫不逊色。末世冒险与太空救援彼此交叉进行,充分展现了《流浪地球》强悍的电影工业实力,在强大的视觉冲击的帮助下,整个故事充满了惊险、刺激与感动。

《流浪地球》导演:我们的科幻片还是小学生,一片蛮荒有待耕耘

吴京饰演刘培强是一名太空站的宇航员

要用国际先进的工业体系讲述中国的科幻故事并不容易,导演郭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小就希望拍摄科幻电影的他,在拿到版权后并没有跟《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直接会面,直到影片即将拍摄完成,两人才第一次见面进行探讨。在此之前,郭帆完全依靠自己和团队的力量,在推进这个不受人相信的项目。

虽然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好莱坞就已经通过强大的工业化体系,拍摄出能够令人信以为真的A级大制作科幻电影,但这些经验放在国内,联系实际情况,参考价值有限。

在设定世界观上,通过邀请国内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家担任顾问,并不会特别困难,郭帆坦言,更多的困难集中在拍摄当中。虽然我们已经在好莱坞的影片当中,看习惯了各种各样的高科技道具以及严谨的科学设备,但这些道具在此前几乎没有在中国电影当中出现过,并没有任何一支成熟团队能够打造带有金属质感的未来机械。郭帆与团队竭尽全力,但依然没有办法将整个场景打造成如同《星际穿越》那样如纪录片一样严谨,只得选择在有限的情况下,打造出卡通质感,让整体画风偏中二一些。“我们现在处在哪里呢?离《阿凡达》的差距也得将近10年,跟《星际穿越》的差距会更大,所以想象中那种写实的能够让观众绝不怀疑这个世界的技术是做不到的。”

《流浪地球》导演:我们的科幻片还是小学生,一片蛮荒有待耕耘

片中的运载车

同时,郭帆也要求演员的表演程度更加偏向舞台剧的感觉,配合相对有些中二的场景,让整体质感更加和谐,“如果场景质感还达不到《星际穿越》,拍写实反而很奇怪。把人物的表演状态的度调到类似舞台剧,才能跟这个环境匹配。”

好在中国特效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前些年许多魔幻大片的出现,让不少视效公司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基本上能赶上韩国的级别,但是跟好莱坞的水平还是有差距的”。而这些特效上的经验,并不会像场景制作一样,因为魔幻和科幻的区别产生很大的不同,有很高的通用性,“全片有25%是海外团队做的”。再通过一些风雪、雾气以及镜头帧数的调整,郭帆很聪明地让影片呈现出的整体视效,达到了接近好莱坞大制作的水平。

《流浪地球》导演:我们的科幻片还是小学生,一片蛮荒有待耕耘

郭帆正在试验手指骨骼

界面娱乐对话郭帆:

界面娱乐:在我们过去的印象中,你不像是一名拍摄科幻电影的导演,你的科幻情结是从什么时候种下的?

郭帆:很早了,1995年的时候,当时是初三,看了一部科幻片,卡梅隆导演的《终结者2》,当时看完后对我来讲特别震撼。由于我小时候学画画,特别想成为一名导演,那时就在想有没有可能成为一名科幻片的导演。我做导演的很大原因是我想去拍科幻片,这是我个人的梦想。

界面娱乐:你上一部片子是《同桌的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能拍科幻片了?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