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功利化、精英化的中国教育能否走出麻烦治理循环

时间:2018-11-10 06:4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功利化、精英化的中国教育能否走出麻烦治理循环)

0

功利化、精英化的中国教育能否走出麻烦治理循环?

功利化、精英化的中国教育能否走出麻烦治理循环?

功利化、精英化的中国教育能否走出麻烦治理循环

精彩导读

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多个层面的“两难困境”:一面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20年,如今却陷入“麻烦治理”,另一面是应试教育不断强化,大有“军备竞赛”之势;一面是力推教育大众化,另一面却是高度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和精英化的教育资源分配。

本文转自【文化纵横】(ID:whzh_21bcr),已授权。文化纵横——致力于中国文化重建和价值重生。

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多个层面的“两难困境”:一面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20年,如今却陷入“麻烦治理”,另一面是应试教育不断强化,大有“军备竞赛”之势;一面是力推教育大众化,另一面却是高度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和精英化的教育资源分配。

本文论者认为,中国推行教育改革多年却依旧麻烦不断,其原因就在于教育制度问题本身,在于人们的教育价值观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教育是大写的政治,当前社会一方面批判教育导致阶层固化,一方面又追求高度的教育精英主义,这是思维分裂的过程,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结果。面向未来,新的教育价值观亟待重塑,而教育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个人和家庭的努力,更需要政府承担起公共责任。

本文是2018年10月27日文化纵横“一期一会”主题沙龙的纪要文稿,包括21世纪教育研究院杨东平先生所作的“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教育发展与改革”主题演讲,以及修远基金会研究中心主任柯贵福先生所作的点评。本特此编发,以飨读者。

功利化、精英化的中国教育能否走出麻烦治理循环

素质教育的“麻烦治理”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年,各个领域纪念改革开放的文章层出不穷。在教育领域,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提出了“双优先”的说法,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经验概括为“两个优先”: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优先满足国家发展需要。

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简单窥探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教育发展及其实施层面的情况。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该目标是在1993年《中国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原定于2000年实现的规划整整滞后了12年,说明国家的教育发展依旧处于一个低投入的状态。

对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发展进行历史回顾,以不同阶段的基本教育特征为标准,1978年至1988年可视为第一个十年,这是恢复整顿和开拓创新的时期,教育改革刚刚从这里起步。第二个十年是徘徊迷茫、寻找新道路的过渡时期。第三阶段以1998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为标志,与此同时,90年代末启动一系列基础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措施,包括将公办学校转为民营学校、高中教育有偿收费等,这种教育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路线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现在“麻烦治理”的局面。

素质教育的“麻烦治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最核心的是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二是课外培训热;三是高考制度改革;最后是素质教育的推进,这方面在大城市的优秀学校有很大进展的,但从全国整体来看仍然乏善可陈,“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应试:与素质教育如影随形

素质教育的概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到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内涵一直是教育领域争论的热点,但素质教育站在应试教育的对立面,这一点是大家的共识。

应试教育被视为“复活”和“强化”版的传统教育,其中最核心的是中小学重点学校制度,这些占比甚少的重点学校成为了应试教育择校竞争的主要目标,也造成了现在激烈的学业竞争局面。在之前提出防止“片追”(即防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政策口号,至90年代,“片追”逐渐定性为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下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其危害也越来越大。

1981年,作为教育部顾问的叶圣陶在《中国青年》杂志发表《我呼吁》一文,呼吁各方面关注中学生在高考重压下负担过重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1982年教育部的通知中,要求“继续办好”重点中小学的同时,处理好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关系,“保证重点,兼顾一般”。这一通知作为对学生高考压力过大问题的回应,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