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莆田四中人文高中特色发展课程建设方案

时间:2022-12-15 13:3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1.优化课程结构。学校开发建设一批与学校特色发展相关的课程群:一是基础型课程以学科教学为主要阵地,在各学科中挖掘学科人文要素,比如语文的《经典国学文化》、数学的《中西数学文化》、生物的《健康与生命教育》等等。二是拓展型课程以校本选修为延伸平台,开发三大类八个系列的选修课程群,如:人文与经典系列代表课程《走近苏东坡》、《福建人文旅游史》、《中国民俗文化》等;语言与文化系列代表课程《汉语方言概况》、《日语》、《英语国家文化概况》等;体育与健康系列代表课程《射击》、《击剑》、《健美操》、《八段锦》;艺术与欣赏系列代表课程《插花艺术的研究》、《新民乐合奏》、《漫画艺术》等;技术与设计系列代表课程《莆田非遗——青黛印染》、《多肉种植与盆栽设计》、《剪纸编织》等;社会与发展系列代表课程《成长中的烦恼与解决》、《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学涯与生涯规划》等。三是研究型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实践载体,学生采取自主选课、导师制的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完成课外实践研究活动。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课题如《中学生与网络文化》、《学校如何节约水电的调查与研究》、《莆田市区交通拥堵现状调查研究》等。四是特色型课程以乡土文化为人文要素,开设《四中名人传》、《三清殿文化》、《木兰溪文化》等。

2.打造社团活动。学校打造丰富的特色社团活动,实现社团活动“三化”目标:一是社团活动专业化。在现有专业社团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兴趣点培育一批专业学生社团,让社团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融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专业社团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所学专业知识,为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环境夯实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增加砝码提升竞争力。二是社团活动品牌化。培育“一社一品”活动品牌,以社团为平台,以结合社团发展规模、开展活动质量及学生认可度等方面综合考量的社团活动为载体,推动社团活动规范化、学术化、品牌化进程,营造百花齐放的社团文化。三是社团活动社会化。通过积极参与市级、省级、国家级比赛及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专业知识的修养,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利用莆田学院挂职莆田四中团委书记助理的优势,多接轨,鼓励社团走出去,请进来,开展社团校际交流。开展莆田市诗词进校园成立诗词协会,利用社团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动校际联合交流,促进社团发展;学习和借鉴高校社团发展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做强做实自己。鼓励社团主动与社会对接,根据不同的社团特点,利用社团优势和条件为社团服务,组织公益服务活动、社团进社区调查、到企业和农村实践锻炼等多中形式的活动。

3.着力劳动教育。学校着力树立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一是依托地域特色,开设融合地方特色的劳动实践或农耕体验活动。学校地处荔城,素有“荔城无处不飞红”的美誉,拟打造荔枝果苗的育种方案探究课程,邀请农科所专家进行指导,建立果苗实验田,形成荔枝果苗的育种方案;体验莆田黄石手工线面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技艺和老艺人带来的价值冲击;实践基本生活技能,学会制作红团、西天尾扁食、煎粿等莆田地道美食,掌握简单的烹饪方法,了解不同烹饪方法于食物营养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二是弘扬传统文化,种植养护中草药,开设中药学的科普宣传栏。成立中医药学的社团,定期交流分享中医药知识,邀请优秀的中医药领域的校友,返校进行中医药学的科普宣传或义诊。三是融合美育,开设木雕、植物染等传统技艺实践课程,彰显劳动创造美的价值。参观莆田工艺美术城,观摩木雕工艺流程,初步掌握木雕工艺,初步学会鉴别红木的种类,学会欣赏红木家具的美,感悟古典工艺美学。四是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同创设立体的劳动教育空间和渠道;要让学生亲身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拓展和丰富劳动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联合社会上的种粮大户、养殖大户、能工巧匠以及老艺人等人力资源,融合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开发多主题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充分利用农村学生在校外的地域优势,把劳动教育内容纳入学生的课后作业之中,进行劳动打卡活动,帮助家长做一 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简单的农业劳动,如农田的灌溉、农作物的收割和晾晒等工作。五是跨学科研究,构建“多学科融合” 的劳动教育科研团队。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跨越单一学科研究视角,构建“多学科融合” 的劳动教育科研团队;建设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融合劳动教育的课程,将传统的劳动项目与新时代数字劳动相融合,如打扫清洁与智能机器人设计制作相结合、手工艺制作与网络销售相结合等,形成复合型劳动教育课程。六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劳动技能与劳动习惯,倡导劳动光荣的良好社会风尚。每年邀请本地著名的劳动教育专家或者技术能手进行公益讲座宣传,弘扬劳模精神;重视学校、家庭、社区劳动教育的联动性,加大社会资源向劳动教育倾斜力度,注重体力劳动与创新劳动,倡导劳动光荣的良好社会风尚。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