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十年答卷|内外兼修 文润乌鲁木齐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讲好中国新疆故事

时间:2022-10-10 14:2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王畅彤)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乌鲁木齐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增强文化认同,各族群众迸发出更深沉更持久的爱国爱疆之情,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2020年1月10日,市文联到市第73中学开展书法进校园活动。 资料图片

  十年来,乌鲁木齐文化事业发展内外兼修,取得了质的飞跃。市博物馆新馆、京剧院、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新馆落成投用;文艺工作者以文艺轻骑兵形式深入田间地头播撒文艺种子,汲取创作灵感;市艺术剧院、市京剧团、市秦剧团、市文化馆累计开展惠民演出超万场次;精品剧目《小麻雀》《石榴客栈》《石榴红了》《昆仑之约》等屡获殊荣;文惠卡促进文化消费繁荣……各项工作推进突出城市功能品质、发展活力、文化品位和文明水平,彰显城市内涵和气质,浸润各族群众心灵。

   这十年,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是落实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乌鲁木齐,公共文化事业投入不断提高,构建起了包括市艺术剧院、市图书馆、市美术馆、市博物馆、市文化馆、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等文化单位在内的综合性的城市文化生活圈。

2018年5月,市民在乌鲁木齐市美术馆观看美术展。 资料图片

  群众喜欢什么、期盼什么,文化工作就要展现什么、推进什么。

  2019年8月20日,乌鲁木齐京剧院举行场馆建成后首场公演。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与国家京剧院、重庆市川剧院、河南豫剧院等梨园同行同台亮相,带来戏曲盛宴。

  乌鲁木齐京剧院总建筑面积22700多平方米,由1006座的大剧场和244座的小剧场组成。数字化多媒体设备的综合运用也是该剧院的一大升级,舞台灯光共一千多组,并使用了3D投影设备与纱幕的组合,这在乌鲁木齐尚属首次。

  2019年9月,自治区博物馆二期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完成。占地面积约1400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232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

  2019年9月20日,历经4年改扩建后的新疆图书馆正式开馆,全新升级的新馆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设计藏书量500万册,阅览座位3000个。

  2020年6月,乌鲁木齐市图书馆设置的自助借还书机、自助图书消毒机,以及市图书馆沿街设置的24小时自助还书窗口。投入使用科技设备的运用,满足了更多读者的需求。2021年全年,通过自助借还机、微型图书馆、自助还书窗口等设备借还书20余万册次,读者借还人数超5万人次,为读者借阅图书提供了更多便利。

2021年2月10日,乌鲁木齐市图书馆内,一位志愿者正在整理图书。 资料图片

  在做强市级文化场馆的同时,乌鲁木齐市结合实际情况,在区(县)、社区(村)开设场馆分馆。

  2022年4月,集办卡、借书、还书、电子阅读于一体的自助图书借阅点在高新区(新市区)北纬一路社区投用,成为市图书馆首个社区智能自助图书借阅点。

  这是市图书馆继在益民大厦设立24小时微型图书馆后,探索全面阅读服务的又一举措,通过科技设备的运用,拓宽首府阅读空间,满足更多读者借阅图书需求。

2020年7月14日,一位市民在益民大厦使用24小时智能微型图书馆。 资料图片

  市文化馆、市艺术剧院等文艺院团则基于社区六点半课堂、社区群主文艺团体等,积极开展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演出,并在演出的同时持续开展群众文艺培训,让“送演出”变成“种文化”。不断提高公共文化阵地的利用率和实效性,全方位服务市民文化生活。

  市民李巧玲今年69岁,是市文化馆舞蹈队的铁杆成员,也是市文化馆一千余名文化志愿者中的一位。

  “文化志愿者是连接文化场馆与群众的纽带。”李巧玲告诉记者,她从2013年起就常到市文化馆参与群众文化活动,2016年,她和同伴们成立了舞蹈队,此后,她们与天山区、沙依巴克区、达坂城区等十几个社区文艺爱好者开展相互学习,在市文化馆的指导下,建立起了多个社区舞蹈队,队员人数从十几人到现在的近百人。

  同样作为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缩影,大小西门片区建设路社区百姓石榴籽大舞台,居民涂峥嵘与搭档孟超结合经典唱段,融入民族团结、城市建设等内容,创作了黄梅戏《欣喜中华美名扬》,获得一众好评。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