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澎湃号·湃客

时间:2022-10-02 05:4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分享至:

故事的最简版本是:7年前,一个清华博士签订了一份选调到基层工作的协议,之后赶上短视频风口成为一名“农村网红”。如今,在他任职的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人人都有机会通过公众号与这位县长交流。

“农村网红”“清华博士”“偶遇县长”,此类话题总能成为34万分宜人闲暇的谈资。随着一个个民生问题得以解决,这个名叫谢淘的选调生与他通过新媒体畅通问政渠道的故事,开始在互联网上传播。

故事的稍长版本是这样的:谢淘在清华园里求学10年后,于2015年获得了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那年江西省首次面向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定向招收选调生,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到江西基层工作。时年谢淘26岁。

谢淘1989年出生于毗邻分宜的宜春市万载县。教师家庭出身的他,从小学习成绩优秀,是家长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考出小县城后,谢淘得知有个词叫做“小镇青年”,他觉得自己挺像的。

在外求学十年,正当亲友们准备庆祝他即将在大城市站稳脚跟时,谢淘却选择回到江西农村。在2015年,硕博生还没有开始涌入县城,谢淘听到的也多是“惋惜”。

惋惜声终于日渐被肯定的声音覆盖。八年来,谢淘做了包括但不限于征地拆迁、扑灭山火、抗洪抢险、办文旅节、电商助农扶贫、防治水污染、社区抗疫和社会公益等大大小小的事情,青涩褪去,头上还渐渐有了几缕白发。

江西选调生规模也从最初的7人增长到如今的1706人。但这似乎还不够,“这些选调生分配到各个乡镇,其实占的比例还是低的,不过缺的还是真正愿意扎根基层的年轻人”。

进入谢淘视角下的选调生世界,你将看到一个更深邃的故事。这里有小镇青年的自白,也有小镇青年的乡土情怀;这里不止有梦想,也有着难以言说的误解和需要独自忍受的孤独。

采访在四月下旬进行,以下是谢淘的自述——

记者丨邱帆 刘琪 康中红

编辑丨YQ

01“农村网红”

▲谢淘在工作

2020年,我还在水北镇任镇党委书记。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个事情,是我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了个人账号。本意是作为一种畅通问政渠道的方式,但因为我在短视频平台上频频出镜,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很多质疑尤其是来自体制内的质疑声音随之而来。

有人觉得读到博士再从政是资源的浪费,有人觉得乡镇书记拍短视频是不务正业,还有人觉得这纯粹是作秀。一些长辈很耐心地告诫我,为官之道,一定要低调。

但我的想法很简单,当时正值直播电商的风口,如果这件事真的能帮到贫困户,帮到扶贫产品、扶贫产业的推广,能更好地宣传我们的乡村美景和地道美食,能带给社会满满的正能量,我就问心无愧。

当时我身上有挺多流量特质,“清华博士”“乡镇书记” “助农扶贫”。恰好又是6·18期间,一些电商活动在密集开展,我接受了一个本土扶贫产品直播推广团队的请求,去他们短视频直播间带货。通过那场直播,卖出去不少扶贫产品,水北特色米粉就卖了300多份。

之后的短视频也是和他们合作拍摄的。第一条爆款视频是一天清早到水北集镇上吃粉。第二条爆款是一天下午在黄坑古村拍的,那天刚好有其他选调生从南昌过来,于是就请他们两个博士一起上镜录了一条。那条视频还蹭了一下高考的热度,文案大概是:高考考得怎么样不要紧,清华北大浙大的博士告诉你,最后都要回村里!

这个过程中有好多意外之喜。我收到返乡做农民的李豆罗市长的邀约一起做公益,能帮着贫困户卖鸭蛋、解决扶贫瓜滞销问题,有大学生联系我想来乡镇实习,甚至有人找我学做水北腌粉,还收到了很多热心网友的祝福。

这还可以是一种畅通问政渠道的方式——不少乡民私信我,反映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这能让我更好地了解当地的社情民意,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老百姓。

▲公众号留言区

这其实不是我第一次尝试新媒体。

我工作的第二年,在我工作的第一个乡镇——新余市仙女湖区的河下镇,因为五六月份连续下暴雨,我们一个一千多亩的杨梅基地杨梅滞销严重。我了解到村里有酿造杨梅酒的习惯,通过联系一些清华校友,做直播,互联网众筹,把村民们酿的酒基本上卖出去了,每家每户平均增收有两三千块钱。

杨梅酒卖完后,整个村里的人聚在祠堂里庆祝,好多在外务工甚至过年都不回的都被叫了回来。感觉全村人一起干了一件大事。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