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普及太极拳教学对学生健康意识的效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覃宇德[1](2020)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文中指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外在表现与丰厚的内在蕴涵,形成形象化、生活化的文化符号,是区域文化共同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培育的文化特质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校社团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社团的学生源于个体主动自愿选择,社团成员之间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互尊互助,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团结协作精神与创造创新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依托学校社团开展传承是当前许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通过实地调查及文献分析表明,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与可操作的经验借鉴,当前学校场域多以照搬传统师徒传承形式,其开展的实效性与传承预期尚有差距。鉴于此,本研究力图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学校社团传承的核心要素进行深入研究,以参与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将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深化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前期通过文献研究获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开展传承、协同创新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资料,对当前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学校社团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实地考察我国具有代表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托学校开展传承的现状;通过分析文献资料,结合国内成功经验,运用协同创新理论,设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社团传承;运用个案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开展传承实践。主要研究结论:一,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承途径的现实问题出发,阐明学校社团传承的必要性。社会快速变迁导致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传承场域——家庭、社区文化传承场的作用锐减。学校社团传承其灵活、自主、开放、创新等特性有别于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及与其他成员、社区居民众交流协作的机会,对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与助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积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价值。二,实地考察国内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探析学校传承的问题及成因。当前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人文教育价值的疏离、学校身份属性“去社区化”、社会与学校间的场域壁垒、传承形式单一、传承参与主体主动性不够、学校传承机制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青少年实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绵延的需求。三,协同创新理论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是以学校为基点,协同相关利益主体,使因社会快速变迁而崩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系统由无序转变为有序结构。传承目标的设定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根本点,彰显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内容的选择要适宜学生成长,体现整体性与本真性。传承路径的规划需整合多方资源,融入多种活动,注重学生的传承体验。传承效果的评价要求主体多元、内容丰富与方法多样,凸显传承人员的主体地位。传承的保障措施应多维联动,实现政策、资金、人才等汇聚与优化。四,通过个案实践,传承效果明显。促进了学生对传承项目技术文化的掌握及德行培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探究意识,加深了学生的传承实践体验;提高了教师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经验水平,增进传承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传承参与主体的深度协同与传承资源的有效汇聚,形成整体传承合力;提升了学校在地方的知名度,扩大传承的社会影响力。 张振华[2](2020)在《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研究 ——以民国五人太极拳着作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身体知识是中国传统科学知识中极富生命力的部分。太极拳是一种历史悠久、开展广泛、传统理论研究充实的身体活动,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身体知识。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从太极拳实践中获取、得到验证并应用于太极拳的实践。它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显着不同于近现代科学中的相关知识。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重在探索实现健身、技击功能的身体运动机制,并且这种探索在身体机能、身体构成的层面上拓展和深化,从而形成了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系统。身体与运动的密不可分和健身、技击功能指向性,是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的显着特点。民国时期的太极拳着作更加具体、通俗、系统地总结和阐释了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同时这种传统知识前所未有地和科学发生了联系。本研究在可见的民国太极拳书籍中选取与论题关系密切的陈微明、胡朴安、向恺然、徐震、郑曼青五位太极拳家的着作进行深入剖析,同时结合太极拳的实践经验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性了解,力图梳理和展现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的内容与特点,并分析了五拳家着作中科学因素的具体情况。本研究整理、介绍了陈微明等五人及其相关着作的基本情况。论文以人物为中心、基本按照相关理论知识提出的时间顺序确定主体框架,分别研究了以下内容:1)陈微明、胡朴安走向系统的身体知识:体悟道家哲学的身体运动;“太极拳术十要”中的身体知识;以腹部为中心的运动;中正安舒与听劲感知:身体技击状态的培养;拳功传说:身体技击状态的可能性。2)向恺然以“圆运动”为核心的身体知识系统:身体的圆运动;十三势:不同身体运动趋势的包含;关于太极劲;太极拳呼吸:周身运转的气运动。3)徐震的“形-气-神”身体知识系统:“形-气-神”三层次身体观;“习惯”:身体的可塑性;“形”的改造;“气”的练习;“神”的调整。4)郑曼青的“阴阳-气”身体知识系统:“阴阳-气”的身体观;有关形体的认识;人与动物身体的比较;联想、想象与顿悟:理解身体和改变身体的思维方式;与身体有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对五人太极拳着作中的传统身体知识进行归纳和比较,认为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的性质是在运动过程中融合身心的经验性身体知识,它所呈现的并不是纯粹静态客观的、完全齐整逼真的身体图景。五人身体知识的具体内容之间,在时间关系上没有严格的积累、变革或发展的关系。五人身体知识的总结与阐发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实践和感悟,因此具有一定依附于人的点式分布特点。但是从五人身体知识的丰富性、系统性方面来看,又可见比较明显的发展脉络。太极拳研究者受到西方体育科学的研究思路影响,“太极拳运动是身体的运动,了解身体是基础和必要的”这一意识变得清晰起来。身体知识越来越被自觉地置于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地位而受到重视,除了对身体运动机制的探讨之外,五人对身体构成、身体机能等方面的认识也越来越充实。五人对身体知识的阐释愈加完整深入,理论化、系统化趋势明显增强,并且其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到近代科学因素。论文归纳了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的基本特点: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强调从自然哲学的层面和以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理解身体;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认为理想的身体是形与神的统一,太极拳是追求形神合一的手段;太极拳内省体察的练习方式决定了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作为经验知识的独特性;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具有独特的系统性;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与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强调对身体的动态性理解和把握;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呈现出一定的艺术属性;从思维方式、核心概念层面来看,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体现了中国传统身体知识的重要特点。论文对向恺然、徐震、郑曼青太极拳着作中与身体有关的近代科学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比较。认为民国太极拳研究者在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与近代科学相关知识关系的问题上,观点不尽一致。郑曼青、徐震积极使用近代科学知识阐释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但是他们科学素养有限并受到经验感悟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他们的研究很少能符合近代科学的规范,很难被纳入近代科学的范畴。以规范的近代科学形态衡量,民国时期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科学化进展情况并不理想,成果有限,并且其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当时中国自然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但是,本研究也反映出民国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与近代科学相关知识矛盾关系中包含的某些复杂情形: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与近代科学都具有求真的价值维度,但传统文化整体感悟的思维方式与近代科学分析实证的研究方法有明显的差异;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对太极拳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有可能转化为科学,但是经验知识本身并不同于科学的形态,两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存在巨大的困难;深入的太极拳实践是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得到理解和传播的基础,但是时代与社会的巨变在某种程度上使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失去了依托;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具有独立、自足的特点,其如何有效地走向科学化,是难以一时解决的课题。
锦州中学
锦州中学(www.lnjzzx.com)的网站信息!锦州中学坐落于锦州市之东,历史悠久,享有盛誉,始建于...(165)人阅读时间:2023-04-28海宁市区新增一所高中!共6个班!今年开
海宁新闻网...(189)人阅读时间:2023-04-282021年海宁市各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揭晓
2021年6月25日晚,我市六所普通高中录取工作顺利完成 今年我市普通高中计划招生3050人,提前...(83)人阅读时间:2023-04-28北大等高校名师齐聚海高!这场学术高端
4月20日上午,全国教育名家引领县域教育发展暨海宁市高级中学学术高端论坛开幕。来自北京...(94)人阅读时间:2023-04-28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福宁路校区今日揭牌
4 月 18 日上午,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福宁路校区 揭牌仪式顺利举行! 参与本次揭牌仪式的领...(144)人阅读时间: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