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面对传统,我选择继旧开新

时间:2019-03-12 09:1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李秀伟,创办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并任首位校长。历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师,齐鲁名师。出版《教师学记》《学生乐之》《课程范式》《教学发生》等18部专著。

“国学热”中缺少什么

中国教师报: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现在读经、讲经的学校越来越多,大家对此也有一些争议,您对此怎么看?

李秀伟:“国学热”不是近几年的事情了,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进学校教育,甚至进入各学科课程与教材,则不是“热与不热”的问题,事实上应当成为基础教育学校现在乃至未来的一个基础性命题。

首先,“国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不是可以画等号的。简单说,国学可以特指中国人的学问,“与时偕行、内圣外王、自然无为”等都是中国人的学问;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

以“国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读经、讲经的学校,大致分两种形式。

一是体制内学校的读经、讲经。随着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回归,也随着社会大众的觉醒,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已经开始普遍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出现了不少以传承中华文化经典为己任的学校。但深入教育现场我们不难发现,学校、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人格教育、经典文化教育,往往是以诵读经典的道德规训类文章为主,由于受制于课时安排和整体认识等问题,大多数学校将经典诵读与学校课程、教材完全分离,知识教育与经典教育、学科课程与国学活动在学校里是分离的,产生了明显的“两张皮”现象。

二是广泛存在大量单纯读经、讲经学校或者学堂。一段时间以来,以“老实大量”读经为极致的说法曾引发了读经的一股股热潮。所谓“大量”,是尽其所能的大量,就是一个人的能力极限,百遍千遍,反复诵读;至于“老实”,第一看他是否只读大经大典;第二看他是否只是读,或者说是“傻傻地读”,少花样,不讲解。甚至在读经者看来,不理解才是对的,才叫老实。甚至许多读经少年10年读经不上学,不学语数英,不习音体美,甚至不写字!显然,这里的读经并没有真正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说有一些,也是与教育和课程处于“两张皮”境地。

因为,读经者忘记了,几千年来,以天地人道为核心、以动态实践为方式的“国学”构成了中国人的学问。所以说,中国人的学习遵循一个古老而值得敬畏的“经”,又能够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去解读、落实这个“经”。现在,我们强加于古之学者“死读硬背”的学习结论,是没有真正理解孔子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单纯地读和背,哪里来的传承与创新呢?况且,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稀缺性资源”,单纯利用童年时代读经,仍然是一种单一功利思维;这与读经者批评的体制内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功利思维可谓是“异曲同功(功利)”。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

中国教师报:这就涉及到传统文化怎样进入中小学课程的问题,我们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实在课程上?

李秀伟:就像中华文化从《易经》开始的系统观,一气呵成、一体共生才是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想从目标、课程、教学和管理一体化来实现“一所中国式学校”的建设。

从课程角度说,要以学科课程为核心“关联万物”。学校的任务首先是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学校以“先学做人”为核心,以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与学科课程标准为基准,开设语文国学、数学术理、外语游艺、道德法治、科学万物、艺术精神、体育健行等7门课程,这就是国家课程,也是学校课程。同时,每一门课程我们都特别强调要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具体实施中的课程形态是什么样呢?学校将《易经》《道德经》《论语》三部经典作为基础,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与教材并呈现不同学科的特点:

比如“数学·术理学科”课程,对应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充分落实数学学科关于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学习目标,创造性开设“伏羲数学”“黄帝和隶首数学”“尧、舜、禹和倭数学”等,采取项目启迪制,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勾股定理”“珠算心算”等角度引入经典教材,重建以“童蒙求我”为基础的数学“问学”课堂,保证课程实施。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