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李保国:倾尽一生织就太行山绿衣

时间:2020-02-27 14:3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李保国: 倾尽一生织就太行山绿衣

李保国:倾尽一生织就太行山绿衣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一个熟悉的名字就是李保国,他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生前,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科技特派员。30余年间,他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帮助农民增收35亿元以上。

  前不久,“十一”假期期间,很多人来到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的李保国陵园、李保国先进事迹展览馆参观,纪念这位为该贫困村脱贫的山区治理专家。

  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

  记者初识李保国,源于一次采访。

  1996年初,为配合河北省委、省政府即将举行的纪念国务院电贺“太行山道路”十周年一系列活动,科技日报社派记者对太行山开发活动组织了系列报道。当时,记者在位于河北省邢台市的前南峪村见到了跟随我国著名水土保持专家于宗周,在这里从事山区小流域治理多年的李保国。

  李保国与山区治理的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

  那时,河北农业大学等一批农林院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走出校门,走向占河北省全省总面积62%的山区,建立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受此号召,时年23岁的李保国上班仅十几天,便一头扎入太行山区,搞起山区治理。

  自此,李保国的命运便与山区紧紧联系在一起。

  1986年,李保国随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太行山高效益造林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课题组进入了人烟稀少的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望隆村。他与课题组的同事一同克服了山高谷深、风餐露宿等现实困难,踏遍了项目中心区的所有山地,获取到第一手的数据资料。

  结合望隆村与前南峪村的情况,为解决太行山低山区土层薄、土壤瘠薄、干旱缺水等难题,李保国在上述两村进行了爆破整地技术研究。

  没过多久,李保国等专家教授采取“山中造地”的办法,成功聚集土壤和水流。前南峪村的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跃升为90%。

  如今,前南峪村已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并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被誉为太行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太行山工作期间,李保国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出版《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绿色优质薄皮核桃生产》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杠头”种出百元高价苹果

  1996年8月,一场特大暴雨席卷太行山。

  大雨过后,李保国等人组成的科技救灾团,从南到北视察当地灾情。一行人来到内丘县岗底村,发现村内已是一片狼藉。全村仅有的250多亩耕地全部被冲毁,村里的当家人、村支书杨双牛眼中含泪,带领全村向荒山宣战。

  此情此景令李保国心酸。他在别人丢弃的烟盒上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递给杨双牛:“等修成通往后山的道路,可以联系我。”

  约半个月后,李保国的电话响了,电话的那头正是杨双牛。“李老师,您来吧,路我们修好了!”杨双牛说。

  半个月居然能修成几公里的山路,起初李保国不敢相信。等匆匆赶到岗底村时,他异常感动,也异常兴奋——有这样好的当家人,何愁灾后重建!

  于是,李保国及课题组成员决定进驻岗底村。在对全村8000多亩山地进行调查后,李保国拿出了为岗底村“量身定制”的苹果无公害管理方案。

  李保国喜欢杨双牛称他“杠头班长”,就如同杨双牛也喜欢李保国称他“杠头司令”,因为两个人干事都较真。

  “要干,咱们就得全听李老师的。”“杠头司令”杨双牛对全村人说。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为了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李保国自掏腰包买来16万个果袋,手把手教农民使用,在全省率先给苹果套上袋子。待到秋天,袋子一撕,几天后苹果红艳夺目,每公斤能卖到30多元。

  “农业生产不能只靠师傅带徒弟,必须走现代化、标准化的路子。”李保国觉得,果园应该像工业流水线一样,在标准流程下生产标准果实。从套袋、去袋、转果,到摘叶、铺反光膜、施肥……最终,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