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消费群体细分的3个误区和2个原则

时间:2019-10-30 15:1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在实践定位理论的企业中,有的成效显著,有的不甚理想。实践成果千差万别的原因在于对定位理论的理解程度,生搬硬套很难有成效。我们从实践中发现,哪种定位概念火,企业就跟进哪种定位概念,没有结合企业与行业来分析。

在实践定位理论的企业中,有的成效显著,有的不甚理想。实践成果千差万别的原因在于对定位理论的理解程度,生搬硬套很难有成效。我们从实践中发现,哪种定位概念火,企业就跟进哪种定位概念,没有结合企业与行业来分析。

消费群体细分的3个误区和2个原则

当王老吉案例如日中天的时候,商业界涌现众多诸如“怕什么,喝什么”的定位概念,如:怕油腻,喝十花汤;解油腻,喝九龙斋;怕油、怕糖、怕脂,就喝帝泊洱等等。如今,高端、领导者、专家、更适合等定位概念正“风靡”。

正是因为企业这种盲人摸象的实践,才致使定位实践在一些企业出不了成果。

“群体分类”方法处于错误的实践中

2011年,方太在国内使用群体分类的思维,分成中国厨房的消费群体和国外厨房的消费群体,诉求方太是“更适合中国人的高端厨电专家”。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百事可乐就在美国市场按照群体分类来建立品牌,“年轻人的可乐”就是群体分类的实践,直至今天,“年轻人的可乐”还在发挥重要作用。

最近几年,按照群体分类方法建立品牌的企业不在少数,像“更适合年轻人…”、“更适合中国人…”、“更适合老年人…”、“更适合女性…”、“更适合儿童… ”等定位概念层出不穷,出现这种现象本质上是企业在生搬硬套定位理论。

方太和百事可乐的实践给中国企业传递了一种信息,让中国企业认为按照群体分类是一个好战略,所以,大量企业照本宣科,脱离所在行业的实际情况。

消费群体细分的3个误区和2个原则

看看以下企业的定位概念:朵唯 “女性手机”;小主软件 “女生软件”;小赢钱包“年轻人钱包”;巴乐兔“年轻人租房”;圆通“中国人的快递”;两面针“更适合中国人的牙膏”;双星“更懂中国路况的轮胎”;九鼎轩“更受年轻人喜爱的火锅”;纳爱斯“女士牙膏和男士牙膏”;久诺外墙漆“只为中国墙”。

从实践成果来看,以上企业有的业绩“挂倒挡”,有的业绩停滞不前,有的企业因为广告投入过大而面临倒闭。

“群体分类”方法实践的3个误区 1. 竞争对手定义较为宽泛

为什么以上企业的实践没有取得成功?

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对竞争对手的定义出现了问题,定位理论为竞争导向,但前提是从心智出发。以上企业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在一个宽泛的品类上,定义了一个宽泛的竞争对手。

在牙膏市场,高露洁和佳洁士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又都是国外品牌。因此,中华牙膏把竞争对手定义为“国外品牌”,在此基础上建立“更适合中国人的牙膏”,反向定位“国外品牌”只适合国外人,不适合中国人。在轮胎品类,同样是外国品牌主导国内市场,所以,品牌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建立“更懂中国路况”。

这个逻辑看似行得通,实际上问题很大,最大的问题在于企业失去了像消费者一样思考,是企业把竞争对手定义为“国外品牌”,但是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不会出现“国外品牌”这一品类,“国外品牌”是概念。

消费群体细分的3个误区和2个原则

消费者在购车之后会说:“我买了一辆德国车,买了一辆美国车,买了一辆日本车”。难道“德国车”是品类?难道“美国车”是品类?显然不是。就算是,也是一个宽泛的品类概念。

在汽车品类中,同样是国外品牌占据主导地位,是不是吉利汽车或长城汽车把竞争对手定义为“国外汽车品牌”。如果真是这样,长城汽车或吉利汽车就可以诉求“更懂中国人的驾驶习惯”。这样能胜出吗?显然不能。

消费者购买汽车时,心智的分类标准首先是车型,消费者先确定买轿车还是SUV。然后是价格,在确定车型之后,消费者再思考价格,考虑买什么价位的SUV或者什么价位的轿车。整个思考过程中没有“国外汽车”这个品类,也没有“德国车”或“美国车”这个品类。

消费者不这样思考,但是部分消费者会说:“我买的是德国车,我买的是美国车”。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