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年产34万撑不起科研强国

时间:2019-03-18 11:1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论文年产34万撑不起科研强国

论文年产34万撑不起科研强国

分享到:

近10年来,尽管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的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但绝大多数科研论文的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论文量化导致严重的学术行政化和功利化,从论文大国,走向科研强国,任重而道远。

年产34万篇,真正好论文凤毛麟角

论文年产34万撑不起科研强国

目前我国科技人员发表论文的增长速度迅猛,论文总量大大提升。然而,总体论文质量不高及创新不足仍然是困扰中国科研发展的首要问题。

论文增速世界第一,每天近千篇论文问世

有人专门做过统计,近10年来,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的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社会管理发展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超过日本和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科学和技术研究论文世界第二大产出国家。2007年我国就已在国际索引的工程类论文数量上取代美国,跃居全球第一。我国一年产生论文34万,除以365天,意味着每天都有近千篇的论文问世。[详细]

国内优秀论文首发率很低,优秀论文仍然是“SCI导向”

“我发论文都是把最好的投在国外期刊上,剩下不好的或是被退稿的,才投在国内期刊上。”北京某重点大学青年教师杨峰说,这在学术圈是公认的投稿原则,“在一定意义上,在SCI期刊发文代表你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国际认可,对评职称、学校排名都有好处,有的地方高校甚至会重奖。”[详细]

“论文大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十三年9次空缺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这是该奖项十三年来的第9次空缺。一边是科技论文世界第二的“论文大国”,一边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9次空缺,简单要求论文发表的期刊和数量,折腾掉大笔科研经费,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并无多大裨益。[详细]

34万的“生产力”从何而来?

论文年产34万撑不起科研强国

一味追求论文数量,像大炼钢铁那样搞科研、进行“论文运动”,产出数量巨大而质量低下的论文,浪费国家的科研经费和资源,论文发表的“商业化”成为了中国论文低质量的最好注脚。职称评定、人员晋升、学生毕业,无不与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挂钩。水平高低、质量好坏、人才优劣,均以数量度之,甚至催生出“期刊拜物教”的思想。

论文为职称服务,大学讲师因无论文被“转岗”

如今的论文丧失了学者交流的意义,成为评职称、加分的筹码。近日,在湖南大学当了11年教师的杨飞发微博称,因没有发表论文,他被学校转到图书馆工作,引发网络热议。湖南大学人事部门表示,杨飞在科研业绩方面有“硬伤”,转岗属正常人事调整。[详细]

全民皆为职称累,论文成为明码标价、公开买卖的商品

目前的职称评聘,不仅研究性极强的工作需要论文,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如临床医生等,也必须有论文才能参加评聘。这是导致大量低质甚至抄袭论文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张帆,是内蒙古自治区一家医院的护士长,今年因为评职称,同样需要刊发论文。但联系后得知,一家名为《健康必读》的杂志,代写代发是1000元。同样是医疗类杂志的《医学与法学》,代写代发价是800元。中间人还表示,论文是国家级刊物,可以上网,保证发布的论文能评职称。[详细]

学位与发表论文数量挂钩,10余博士因未发论文被卡学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财经大学率先实行硕士学位与发表学术论文“挂钩”,我国不少科研单位和高校相继效仿,要求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才能获得学位。多年来,关于“取消研究生必须发文章才能毕业”规定的呼声一直很高。全国各大高校根据自身情况放宽了发表论文的要求,然而,南开大学长江学者李卫东所带的10多名博士生因没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毕业时无法获得学位。[详细]

疯狂的“学术GDP”到底“有啥用”?

论文年产34万撑不起科研强国

论文量化导致严重的学术行政化和功利化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