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120家创新主体调查:好政策为何难落地?

时间:2018-12-16 10:5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让创新政策落地生根(特别报道·创新好政策,如何落实到位①)

120家创新主体调查:好政策为何难落地?

  数据来源: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政策落地情况”专题问卷调查(有效问卷655份)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决胜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相关部门、地方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出台了许多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受到广大创新主体的热烈欢迎。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些创新政策落地情况怎么样?如何踏石留印抓落实?近期,本报记者分赴杭州、南京、合肥、武汉、西安、北京等6个创新创业较为活跃的城市,深入调查了120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其间,还联合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在上述六城市对多种类型的创新主体进行了“创新政策落地情况”专题问卷调查(见图①)。从本期起,我们推出“创新好政策,如何落实到位”系列调查报道,敬请关注。

  ——编 者

  好政策密集出台,激发创新主体创造活力

  20个专利整体打包,转让费高达2000万元!

  至今,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与技术转移部部长翁宇都记得两年前激动的心情。这是国家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政策出台后,浙江大学单笔转让数额最大的一项科技成果。这项破纪录的专利,是浙江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应义斌带领多位团队成员做出来的。“这些专利可用于农产品采后分拣、清洗、保鲜的农机自动化装备,省人工、提效率,浙江一家民营企业一眼就相中了。”翁宇说。

  按照新政策,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用于奖励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比例从原来的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浙江大学则将这一比例提高至70%。算下来,应义斌团队共获得奖励1400万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的显效是创新政策落实情况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相当一部分已得到落实,发挥了激励创新创业的积极效果。此次“创新政策落地情况”专题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76%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创新政策在其所在城市和单位得到了落实;超六成受访者认为,随着创新政策落实到位,创新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当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可获得性和宽容失败的氛围方面做得非常好或比较好。(见图②)

  然而,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些创新政策在基层落地时还有困难,影响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束缚了科研人员的手脚。应当采取措施推动这些政策更好更快地落地生根,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要让创新政策落实到位,需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

  调查中记者发现,要让创新政策落实到位,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需进一步完善。

  ——有的政策缺少配套措施。

  “以之前出台的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政策为例,老师去创新创业了,论文、经费、项目、学生怎么办?编制就这么多,这个老师离开了,他的课安排谁上?教学、科研任务能不能顺利完成?”东南大学生物医学院副教授吕华表示,一项创新政策要落地,需配套措施来保障。

  ——有的政策还需要实施细则支撑。

  “搞农业、中医药、林业的科研人员需要到野外(田间)作业,除了要临时雇用农民工、向导等劳务人员,向农民(药农)购买蔬菜、中草药等样品,还会经常借住农民家,而这些往往都没有发票”,安徽农业大学科研处处长花日茂说,《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要求,切实解决野外考察等无法取得发票的报销问题。现实中不少单位没有制定相应的报销规定,没发票依然报不了。

  专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当地政府部门和单位在落实创新政策时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创新政策缺少操作细则。(见图③)

  对此,受访的多家创新主体建议,国家层面政策出台后,省市政府部门应尽快推出配套实施细则,对一些关键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并公布具体落实、推进的部门;在出台实施细则时,不妨试行“负面清单管理”,明确哪些事情不能做,以更好发挥单位和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要让创新政策落实到位,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调

  ——科研经费政策与财务政策应进一步协调。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