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创新药闯关:关乎中国药业未来的事,做起来有多难?

时间:2018-11-20 04:2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短期内,药监新政将给国内药企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私人资本难带动创新,临床试验水平如不能提升,也会拖慢创新药的研发

创新药闯关:关乎中国药业未来的事,做起来有多难?|《财经》封面

 
  《财经》记者 孙爱民 | 文 王小 | 编辑

  “总算快熬出来了!”一位做新药研发的公司总裁感慨。

  六年前,他从一家大药企离职,在北京海淀区,与六家公司共享一层办公区,做新药研发,这是一次“烧”钱又冒险的创业。

  十几个人的小公司,研发费用已“烧”过亿元,还没挣到一分钱。现在,他终于松了口气,在研创新品种的三个适应症都拿到了临床批件;其中两个适应症属于“全球新”,研发速度一个全球最快、另一个全球第二。

  1200公里外,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玉社,也看到了希望——他主导研发的两个药物,已将专利转让给药企,两年内有望开展临床试验。

  新药九死一生,杨玉社有切身体会。11年前,他筛选出一款抗菌药物专利,也转让给一家药企,后成功上市,并拿下国家级、中科院、上海市的多个重量级奖项,然而,这款药最终并没有给药企带来预期的销售收益。

  一位北京的创业者,一位上海公立研究机构的职业科学家,都在尝试蹚过创新洪流——满是焦虑,但豪情不减。尤其当《我不是药神》刷屏,引发全民追问药物可及性,更触动了这些中国药业人士的内省。

  中国创新药的研发,仅约15年历史。据药渡数据索引,2001年-2016年,国内获批上市一类化学药仅13个、生物药16个,而且这些创新药的国际化程度低,尚无一例是真正“全球新”。

  相比之下,美国获批的新药,将近一半是突破性创新,超过八成在欧洲或日本获批上市。

  经济学界将创新视为中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救命梯。目前看,善于改良产品、改进工艺流程的中国企业,在太阳能电池板组件、纺织等效率驱动型行业,以及家电、智能手机等以客户为中心的行业中展现了一定的创新力;在新药研发、半导体设计等依赖原始创新的行业,整体乏力。

  从引进、消化、吸收,然后渐进式创新,再到自主研发,这是中国提出的创新路径。制药业也是从初级的仿制,“me-too”到“me-better”药。然而,中兴芯片危机,将中国“创新缺乏症”,陡然暴露在全球贸易与科技竞争之下,现在药业被迫站在十字路口,做出抉择,尝试研发“first-in-class”药。

  对研发者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却也充满了不确定性。生物技术突飞猛进、资本如潮涌入、鼓励创新的新政频出,为近百年来中国创新药最好的一次机会,也关乎一批企业的生死。

(图/视觉中国)

 

(图/视觉中国)

  抢上风口

  20多年前,夏尔巴基金创始人蔡大庆,在美国一家咨询公司工作,客户是制药巨头辉瑞。那一年,辉瑞研发投入40亿美元。“40亿美元!比中国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总和还要多。”他对《财经》记者说。

  如今,国内的局面不同往昔,资本正向医药领域奔涌。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中,投入到医药行业的资本约232亿元,是2010年的4倍多。其中,生物制药占比最高,投资案例数有64起,投资金额47.21亿元,占比20.3%。

  多家药企尝试攻克的“first-in-class”,正是坐在风口上的生物药。

  凭借迅速拓展的适应症、上市通道畅快等,生物制药被认为是未来十年最具投资潜力的药品细分领域。

  2017年,生物药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25%,全球最畅销的100款药物中,生物药占据近半壁江山。中国生物药的市场规模也由2012年的627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527亿元。

  生物药研发在时间、成本、难度上,并不比传统化学药低,被举到风口上,是因为在时下科学进展中能被开发的传统化学药,已被国际大药企开发殆尽,且几乎排布了能想到的研发管线。结构复杂的大分子生物药,还是少有开垦的新地,且有更高的仿制壁垒,对于输掉了上半场的中国药企,在这半场上的角逐,被寄予厚望。

  A股上市公司中,仅在抗肿瘤领域,就有近70家公司布局生物制药研发;进入临床试验的项目数量,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