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考研教育 >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非全日制等于本科生?

时间:2019-11-04 11:0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大了去了,非全日制=本科生。”正在房地产公司担任HR的桐桐坦言。

  她继续解释:“如果是秋招,非全日制是不(被)承认的,或者说有些岗位要求说研究生学历,(非全日制研究生背景的申请者)就报不了。”

  无独有偶,国内某大型建筑公司在其2020年秋招工作中也表现了类似的态度。今年9月初,有网友反映该公司的招聘公众号在问答环节中,明确回复了 “不招收非全日制的学生”。一时间,很多非全日制研究生表示不满,并向湖北人社厅举报该企业涉嫌就业歧视。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非全日制等于本科生?

  尽管目前该公司的招聘公众号已经删除了相关文章,并清空了公众号进行整改,但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该公司的做法和HR的态度就是一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歧视。

  同时,2018年有大比例的考生不愿意被调剂至非全日制,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因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而不愿调剂至非全日制的考生约占47%。

  相关数据不完全估算,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数为3.625万人,在读非全日制研究生为11.538万人,毕业生为2.552万人。

  如果现实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容易被歧视、被偏见,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报考呢?

  “应该”被歧视?

  某航空公司员工陈其,正在某航天院校读两年半学制的非全日制MBA。他认为,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的学历歧视是应该的,很多人都是为了“混学历”,因为“付出的时间精力也都不是一个程度的嘛”。

  这个月,陈其已经上完了一些课程。他评价:“上课本质上还是老师讲,同学听。只是现在不是大课堂了,在座位的安排上变成了小组的那种形式。”

  他认为:“即使(在非全日制研究生阶段)有努力学到知识,但在学历衡量上都是一样的。文凭和知识有关系,可没有必然联系。”

  曾脱产一年在警察大学学习国际关系的小景却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在职人员读非全日制研究生并不是在混学位,同时,“课程水”的评价也让他十分懊恼。

  他说:“虽然他的研究生毕业证书上标明了‘非全日制’,但是他在警察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生活与全日制研究生并无二致,并且还常常一起上课自习及参加其他活动。”早上六点,小景和其他全日制研究生一同起床洗漱,然后集合列队走去教室上课;下午午休过后再次集合,小景会和其他全日制研究生一起自习。4点过后,锻炼身体,到了晚上就自习或者娱乐,10点半准时熄灯睡觉。

  小景透露,他和全日制研究生在学业考核标准上也是一致的。每科结课后,都需要通过提交小论文来获得学分,只有学分和毕业论文都达标了才能获得“双证”。

  “(而我的) 一般都有 90分。”谈起成绩,小景眉毛一挑,颇为自豪。

  虽然在学习生活以及考核标准上,小景和全日制研究生并没有太大差别,但他认为工作之后再去读研究生确实更有优势。“就是读的书更能够和工作实际相结合,然后就更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识,再去学什么知识,这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导过全日制研究生的大学研究生导师饶教授则表示他们两人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全日制优于非全日制,特别是高校研究机构肯定更认可全日制。但实际上,还得看个人能力。”

  “不算是”歧视?

  对于饶教授提出的“个人能力”的看法,桐桐则认为:“我不绝对排除有真的想要学习的人。可根据我三年来看到的情况来说,我只能说肯定很少。”

  作为招聘人员的桐桐似乎还是更认同吴浩的看法,她认为的“非全日制=本科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质量的怀疑。她直言不讳地说:“非全日制是真的水,水上加水”。

  桐桐坦言,在招聘中“采取一刀切办法”排除非全日制研究生参与校招的做法,“也不算是什么歧视”。公司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公平性和培养目标的考量。普遍认知上,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中的大多数是在职人员、年龄比较大、可能还是公司中高层,他们与还是“一张白纸”的应届生竞争同一岗位显然是不公平的。

  另一方面,校招的培养目标是“想要自己培养人”。桐桐解释道,尤其是地产公司,它们想要通过培养更多自己人来提高人员稳定性,改变目前人员流失率高的行业风气,而在很大概率上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中大多数的稳定性就比较低。此外,如果非全日制研究生参加公司的社会招聘的话,“用人单位是不看你七七八八的学历,只要你达到本科要求,其他要根据你的履历、能力来考核应聘者是否符合公司要求。”

标签: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