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考研教育 >

2020复旦大学通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时间:2022-07-16 11:0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2020复旦大学通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22-06-21 09:44 来源: 历史学考研网李老师

原标题:2020复旦大学通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20复旦大学通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乌尔第三王朝

古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2113年,乌尔王乌尔纳姆在乌尔建都,统一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3-前2006年)。乌尔纳姆颁布了现今世界所知第一部法典《乌尔纳姆法典》。约公元前2006年,埃兰人俘获伊比辛,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南部两河流域重新陷入诸邦分立局面。

2.布匿战争

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罗马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于公元前264-前146年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之间共发生三次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名。第一次、第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通过布匿战争,罗马彻底击败迦太基,夺得西地中海的霸权。

3.阿维农之囚

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4.凡尔赛和约

1919年协约各国在巴黎签订的对德和约。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开幕。6月28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签订《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其主要内容: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限制德国军备;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5.河西四郡

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的四郡,即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张掖郡。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数万骑北击匈奴,游牧于河西地区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投降汉朝。随后,汉朝在浑邪王、休屠王原来的游牧地区,设置了酒泉、武威、敦煌、张掖四郡。河西四郡的设置,促进了中西交通的发展,便利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6.南北朝

南北朝(420-589)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439-581)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士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的步伐。

7.徐光启

明代科学家。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县徐家汇(今上海市)人。万历进士,后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要。他早年曾从罗马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在农学和天文学方面的成就较高。曾译《几何原本》,编译《测量法义》,主编《崇祯历书》等,将西方的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徐光启所撰《农政全书》,集明朝以前农业科学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8.京师同文馆

全称“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为适应办夷务对外语人才的需要,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1862年经奕沂等奏准设立,直属总理衙门。除设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等, 1867年还增设天文算学馆。最初招收十四岁以下的八旗子弟人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增设天文算学馆后,兼收满汉举人和五品以下官员人馆学习。以学外文为主,另设数理化、天 文、世界史地、万国公法等课程。毕业生多充任外交官或其他洋务机构官员:1902年并人京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的学校。

9.张之洞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