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落地生根

时间:2020-06-01 16:2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落地生根

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落地生根

4月29日,浙江诸暨上联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学校“花样农场”内劳动。据诸暨市教育体育局介绍,近年来,诸暨市全域推进、整体提升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目前全市292所中小学“校校有劳动基地,人人可实践体验”。 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落地生根

4月2日,四川省华蓥市双河小学三年级10班的刘梓熙、刘梓然,在永兴镇双龙桥村5组帮助外婆在田间抬运土豆,感受劳动的艰辛和光荣。据介绍,华蓥市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设立劳动必修课程, 并要求学生在未开学复课之前,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等,同时写出劳动笔记或心得体会。人民视觉供图

青少年与教师对劳动观念的认知有差异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意见》的出台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直面当今的教育现实问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一定程度被忽视,劳动教育被矮化、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旨在补齐教育短板。

“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劳动是生命的底色,也是教育之所以真实有效发生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劳动不仅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分水岭,更是人类提升自我的基本方式,是人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于身心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而言,劳动不仅能够增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够增强个体独立性、奋斗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意识。

为了从客观层面更全面真实了解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前不久,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针对中小学教师、家长及学生发放了近7万份问卷。中心通过数据分析和三角印证后,初步得出结论:仅有30.1%的教师认为学生有着极强的劳动观,21.9%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较强,28%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一般,2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较弱。

在对劳动观念的自我认知上,青少年与教师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异。调查显示,47.2%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观念极强,29.3%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观念较强,20%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意识一般,3.5%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意识淡薄。

在是否应该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这一点上,绝大多数家长是赞同的。调查显示,98.4%的家长赞同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仅有1.6%的家长认为孩子没有必要进行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被弱化是谁之过

社会上关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观印象,与中心问卷调查的初步结果具有一致性。笔者认为,劳动教育被弱化、被软化、被淡化,是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具体分析,从学校方面而言,重智轻劳。虽然大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设有一定的劳动课程,但是由于追求学生分数,这些劳动课程往往以“副科”或选修的形式呈现,既没有形成系统的劳动课程,也没有系统的课程评价方案,甚至出现被毫无顾虑地让位给“主课”的尴尬境地。

从家长而言,过度宠溺。生活上的大小事情包办代替,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致使孩子慢慢疏远劳动,漠视劳动,有的甚至厌恶劳动。在一些家庭中,巨婴现象屡见不鲜:有的青年连做饭都不会,在本应该反哺双亲的年纪却以啃老度日。

从社会而言,各种不良风气侵袭。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攀比之风使得青少年陷入物欲的枷锁之中,成为一个又一个的“消费人”。艾里希·弗洛姆在《论不服从》中对“消费人”进行警示,如果一个人所思考的不是如何劳动生产以及创造,而是消费越来越多的物质,那么,消费越多便越会像奴隶一样被日益膨胀的需求束缚手脚,最终成为贪欲的囚徒而无暇顾及其他。

由此可以看出,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劳动观、消费观和价值观是多么的必需且必要。

学校、家庭、社会要协同推进

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落到实处和深处?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多元协同的实施体系,既重视青少年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劳动需求与愿望,也注重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家庭的支撑作用以及社会力量的引导作用。在真实性、多样化的情景中增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进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构建整体融通式的系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家长要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让青少年学会“上手”和“在手”。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