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杨军:中英如何在教育方式上取长补短?

时间:2019-06-30 19:4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中式“填鸭”英式“放羊”,与其偏见不如互鉴

杨军:中英如何在教育方式上取长补短?

杨军:中英如何在教育方式上取长补短?

  中英数学教师交流如同打开一扇窗,让两国的教育者都有机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教育方式上取长补短。

  在信息化浪潮下,各个国家的教学方式正在互相借鉴中走向融合。但无论是中国老师还是英国老师,都应直面这个重要的问题:现在的教育是否已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孩子能从容应对未来社会的变革。

  “你火了,军!”2015年8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播出后,杨军收到了来自国内好友的短信。

  纪录片中,五位来自中国大陆和英国的中国教师把“中式教育”理念植入了英国课堂。身着统一运动校服、做早操、举行升旗仪式、大班化教学等,一个月的时间里,50名英国初三学生与中式教育相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一场教育实验就此展开。杨军就是五位中国教师中的一员,负责科学课教学。

  这部纪录片虽然只有三集,在网络上的播放量却达到上百万次。随之而来的,有不少评论、争议甚至质疑。有人说:“中式教育是‘填鸭式’、而英式教育是‘放羊式’,中式教育过时了。”也有人问:“中国老师严厉冷酷,教学方法难学到东西,学生分数虽高,但这真的意味着中式教育赢了吗?”一时间,中英文化碰撞激烈,中英教育对比成为了热门话题,在两国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些争论也让在英国执教十余年的杨军开始思考。她将在国内外从教20多年的经验沉淀凝结,新著《追求卓越,殊途同归——中英教育比较实录》即将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近日,杨军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你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讲台上一动不动,下面的学生学到了什么,你一概不知……”

  “在英国教书对我而言是巨大的挑战,不仅是语言层面的挑战,更多是文化上的冲突。”杨军说。

  让她特别难忘的是2015年7月下旬的一个周末,正在做家务的杨军,听到了电视里传来了自己的“怒吼”:“菲比,请你集中注意力!”。看着屏幕里的自己,杨军差点没敢认。她没想到,将中式教育理念搬到英国课堂里,课堂纪律竟然成了最让老师头疼的事情。在这所英国最好的公办学校里,扯着嗓子维护课堂纪律的杨军喊哑了喉咙,也没能换来学生们的安静。

  实际上,在英国,想要成为一名教师并没有想象中简单。2001年,为了考取英国的教师资格证书,杨军在英国萨里的一所大学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考试失败”是杨军时常要面对的结果。

  “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我觉得我讲得非常好,准备很充分,板书也写得很工整……”在授课展示环节,原本信心满满的杨军却遭到英国老师直言不讳地批评:“你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讲台上一动不动,下面的学生学到了什么,你一概不知,因为你与学生之间没有任何的互动。”

  英国教育注重在课堂里提升学生的“软实力”,即学生的综合素养、批判性思维、自信心等。而从小成长于中式教育环境下的杨军,要一下子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并不容易。

  英国的学校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老师教了什么”。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包含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还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师往往需要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

  按照杨军原本的想法,在科学课上,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用语言讲述实验过程,并在黑板上写下实验公式,这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率。然而在英国教育里,学生必须成为科学课上的主角——老师只负责布置任务,至于设计实验步骤、探寻实验方法、寻找实验路径等,都需要学生自己解决。

  “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又要生动有趣。”为了适应英国的教学方法,杨军在课堂上只好拿起烧杯和溶剂,操作一个又一个实验。

  “在对待孩子教育这件事上,中英两国家长仿佛跷跷板的两端——中国家长参与过多,英国家长参与太少。”

  “杨老师,你能不能推荐一些英国学生使用的习题集给我,我让孩子也刷一刷英国的试题。”如今,杨军已经在英国积累了10年教学经验,包括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但是,对于不少中国家长开口向她提出的“刷题”请求,杨军一度觉得“不可思议”。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