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一个西部省份的“天文热”

时间:2023-04-10 18:4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中国天眼”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视觉中国供图

  4月1日,贵州省平塘县通州中学的学生们,在参加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之后合影留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摄

  4月1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广场上放置了几台望远镜,参加完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的学生在尝试使用望远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摄

  4月1日,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考试前,学生们在找考场信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摄

  4月1日,贵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师范学院的广场上,迎来了4台光学望远镜和一座充气式球幕影院,还有一群年轻的面孔。

  摆放望远镜的地方,不时有穿着校服的中学生好奇地凑过来,半蹲到目镜前,远处粉色杜鹃花的倒影便出现在眼前;球幕影院密封充气,空气有些闷热,但仍有不少孩子钻进来,影片开演后,星星布满了整个球幕。

  这些孩子是参加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的考生。当天,该赛事在国内19个考点同时开考,这是教育部白名单中唯一一项天文类竞赛。今年贵州首次申报考点,900多个学生报名,人数居19个考点之最;而在贵州的报名者中,除一名初中生来自贵阳外,其余考生均来自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国天眼”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所在地。

  2011年大射电望远镜开工建设时,这个西部省份的天文教育方才蹒跚起步,如今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近天文、走近科学。透过这项全国性天文赛事的窗口,人们得以一窥贵州的天文教育现状。

  报名名额抢光,天文教育“深入到毛细血管”

  黔南州科技(天文)服务中心主任王潇笑着回忆,今年年初,单位决定尝试申报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的考点,他大着胆子报了300人。

  竞赛主办方是北京天文馆,科普部主任杨斌向他承诺:“够50个人就保留考点。”

  开始报名的那天上午,有十几个人报名。王潇和同事高兴极了:“再来30多个就凑够50人了。”

  没想到,当天下午,300个名额全部抢光。其后,不断有老师拨打咨询电话,问还能不能报名。

  王潇向北京天文馆申请增加名额,人数增加了3次,直到最后一天的900多人。

  这么多人报名,杨斌也有些意外。在他看来,这是当地天文教育“深入到毛细血管”的表现。他注意到,黔南州的每个县都有人参加。

  平塘县民族中学的高一男生简志凯已是第二次参加这一竞赛。他在平塘县通州中学读初一那年,天文社团指导教师陈礼碧自驾七八个小时,载着他们四五个同学去云南昆明参加这一竞赛。

  简志凯记得,那次他连题目都看不懂。考试后老师带他们去天文台参观。天文台距离机场不远,在那里,这个乡村男孩第一次亲眼见到飞机,“比想象中大很多”。

  在通州中学,成立于2017年的天文社团已是一个“老社团”。

  中秋节或其他满月的晚上,老师带着大家架起望远镜看月亮。简志凯还记得,通过望远镜他看到,那天的月亮要比平时亮一点,环形山看上去没啥区别。他说,“亲眼看到的,比书上的更亲切。”

  他还看到过土星环,“黄里透红”。这个有些内向的男孩说:“天文社团里的活动,我都喜欢,来了就不想离开。”

  第一次参加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后,简志凯知道自己成绩不太好,“第一次考试,不会做很正常”。他没问成绩,老师也默契地没告诉他。

  考入平塘县民族中学,简志凯继续报名参加天文社团。他时常找社长要来天文教室的钥匙,独自在这里看书、练习拆装望远镜。

  这次参加竞赛,简志凯感觉顺利了许多。对他来说,题目不算难:一半的题目能看懂,还有一部分模棱两可,差不多都做完了。

  3年多的天文学习,无形中影响了简志凯的选择。高一下学期分科,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3个科目,简志凯坚定地选了地理和物理,只有第三科让他犹豫了一下。天文社团的很多同学跟他一样,将物理和地理作为必选项。

  据平塘县统计,2018年至今,已有上千名高中毕业生报考天文相关专业。

  因为天文,一所乡镇初中与清华等名校成功牵手

  进考场前,学生们互相安慰:哪怕一道题都没做、得了0分,在全国也是平均水平。简志凯还听说,全国平均分是负分。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