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3 14:05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2018高考改革方向渐明朗!家长必做这四件事,再不看就晚了!
2018-08-25 12:26 来源:初中生学习 父亲 /高考 /专业
原标题:2018高考改革方向渐明朗!家长必做这四件事,再不看就晚了!
没有哪一个孩子是完全自觉和主动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家长在适当的时候去推动一下,这样才能增强孩子的自律,养成孩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谢维和
近日,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图书馆等共同举办的“2018上海市家庭教育高峰讲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就“新高考与家庭教育”这个主题展开演讲。他指出,家庭教育特别重要的优势和关键,就是帮助孩子真正认识自己,并且形成完善的人格。
■演讲谢维和
■整理解放日报 徐蓓
我先来讲讲新高考带来的三个方面的新变化。
第一,从“独木桥”到“两依据一参考”。
大多数家长都参加过高考,曾经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现在的“两依据一参考”是什么意思呢?“两依据”,一是依据高考成绩,也就是语数外的统考成绩;二是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三门选考成绩。“一参考”,是指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校的录取不光是看学生的高考成绩,而是按照“两依据一参考”来进行。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意味着高考不再是“一锤子买卖”,不再是一考定终生。
上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语数外必须考试,信息、科技、体育、健身、劳动技术、艺术等七门科目只设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六门科目分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考完合格性考试后,再考等级性考试。
第二,从统考到选考。过去的考试都是统一的,现在不一样,考生可以自己选考。比如上海是六门里选三门考试,你得知道自己该选什么,既要满足报考的学校的要求,还得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这对学生、对老师、对家长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从被动到主动。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变化。所谓“有意义的变化”是指什么?过去学生先填报志愿,然后被大学录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比较被动的,选择性很小;而现在,学生有了很多选择,比如按照实施办法,上海市2017年高校本科招生首次推出了以“院校专业组”为志愿单位的填报方式,每个考生在本科普通批次最多可以选择24个“院校专业组”。
过去,凡是报考重点大学的考生,他们的报考逻辑一般是先大学后专业,只要先上好大学,专业不论。报地方大学的考生,则是先专业后学校,先考虑专业好不好,再考虑学校。现在这些问题不存在了,重点院校、地方院校都可以把学校的因素和专业因素结合起来,这样对学生来说选择性和主动性就大多了。
即使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仍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以清华大学为例,学校把所有专业都打通了,叫作大类招生,一共分为13个门类。进入大学后,学生可以在自己的门类里甚至跨门类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课程。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很多连锁反应,尤其是对原有的教育体制以及基础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甚至对于家庭教育,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新高考使高中学生选择能力不足这个问题特别凸显出来。大多数高中生过去只习惯于埋头学习,习惯于追求成绩,而对于高校学科专业的内涵缺乏了解,对于大学报考要求和规则缺乏了解,对于自身的兴趣特长和专业定向缺乏挖掘和培养,这些短板都很难适应新高考要求。
不久前,上海徐汇区、北京海淀区合作在高中阶段实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指导,教他们怎样面对新高考的要求,增加自主选择的能力,这的确是非常迫切的课题。
为了应对新高考,我认为有两种能力是目前中学生急需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