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人民日報:江蘇破解美育發展難題讓孩子熱愛美創造美

时间:2020-04-09 09:1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標題:讓孩子熱愛美、創造美(深聚焦)

人民日報:江蘇破解美育發展難題讓孩子熱愛美創造美

《 人民日報 》2019年05月12日 05 版 版面截圖

人民日報:江蘇破解美育發展難題讓孩子熱愛美創造美

圖為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車坊實驗小學學生制作草編工藝品。本報記者 馮學知攝

原題:破解美育發展難題,發揮美育綜合育人功能——

讓孩子熱愛美、創造美(深聚焦)

核心閱讀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奮進姿態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教育部組織開展系列發布採訪活動。

不久前,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舉辦期間,發布採訪活動走進江蘇,實地考察學校美育改革發展成效,破解美育發展難題。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江蘇省無錫市蘇南碩放國際機場候機大廳內,一段悠揚的男聲響起。旅客們循聲望去,一群少年或哼或唱,一段無伴奏男聲合唱《傳奇》在這裡即興上演。

少年們的表演引得眾多旅客駐足欣賞,大家紛紛贊許。人們並不知道,這些少年只是一群普通中學生,剛剛參加完在蘇州市舉辦的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

這段陽光、自信、大方的表演,正是近年來全國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一個縮影。自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后,全國學校美育工作加速推進,育人效果持續增強。

轉變觀念

重新審視美育價值

一個空玻璃瓶可以用來做什麼?裝飲料、插花或直接丟棄?對蘇州的一些小學生來說,玻璃瓶的最佳用途竟然是拿來畫畫。

走進滄浪新城第一實驗小學教學樓,迎面可見一排挂滿五顏六色玻璃瓶的架子,有如一扇屏風。走近細看,這一排瓶子竟是畫有各類圖案的美術作品。用顏料在各類玻璃器皿或玻璃板上繪制藝術作品,是滄浪新城第一實驗小學實施了6年的藝術教學科目——玻璃畫。

“我在學習上有時比較浮躁,畫玻璃畫能讓自己靜下心來。”六年級的王佳歆是學校較早一批學玻璃畫的學生,現在已能獨立在玻璃板上創作“蘇州園林”。雖然最近功課挺重,但她還是會偶爾小露一手。“放鬆一下,做作業的心情也會好很多。”王佳歆笑著說。

“在技法上,玻璃畫和普通繪畫沒有太大差別,孩子們學起來不會覺得很難,而且玻璃的表現形式更立體,還能畫出3D效果。”學校美術老師顧小燕介紹,在玻璃畫創作中,有的孩子進一步激發想象力,有的孩子因被認可而樹立起自信心,還有的磨礪了心性、培養了耐心,家長們也從最初的疑惑轉為支持。

“過去人們常說,學校的美育工作就是吹拉彈唱,學學繪畫、音樂、舞蹈,這其實只是技能層面,從深層次看,還有更重要的綜合育人功能。”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表示,學校美育工作發揮的是培根鑄魂作用,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進入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最突出的變化,就是我們重新認識、審視、思考和踐行學校美育的總體育人功能和特殊育人價值,這也是學校美育改革發展最核心的一項任務。”

記者了解到,隨著藝術教育的普及、提升,家長們的觀念也在逐漸轉變,不再將培養孩子的藝術特長視為升學“籌碼”,轉而更加注重育人功能。蘇州市民朱先生的孩子就讀於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就加入學校油畫社團,一學就是9年。“社團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到全國各地採風、寫生。孩子經歷過陝西綏德零下25攝氏度的低溫,也曾被洪水圍困在桂林的大山裡,最遠抵達過海拔3000多米的香格裡拉。”朱先生說,油畫社團的經歷讓孩子開闊了眼界,學會了觀察生活、熱愛生活,懂得更多人生道理,“在孩子成長階段,提供了非常寶貴的養料”。

內外挖潛

多渠道擴充師資力量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師資隊伍對學校美育的質量與效果來說,至關重要。

記者獲悉,近年來,全國美育師資力量穩步增長。最新數據顯示: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育教師人數由2008年的43.41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71.7萬人。黨的十八大以來,美育學科教師每年平均增幅達8.7%。蘇州市副市長曹后靈介紹,蘇州近些年重點補充中小學音樂、美術等緊缺學科的教師。“目前,全市專職藝術教師4330名,其中音樂教師2262名,美術教師2068名,班師比為9.76。”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