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穷县富教育的泸溪样本

时间:2020-03-31 00:23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穷县富教育的泸溪样本

  2019 年 5 月 18 日,湖南省新化县天门乡长峰小学,娄底市第一中学老师在指导学生演奏葫芦丝。该中学通过送课下乡和物资捐赠等形式,分享教育经验,改善教学环境 严伯霖摄

  ◇对教育工作和教师群体“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全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考出去一个大学生,就改变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命运;增加一个就业青年,贫困家庭就多一笔稳定收入。”

  26岁的戴发,本来可以成为音乐厅里闪闪发光的演奏家,但他走下舞台,选择了泸溪县大山里的讲台。

  “小时候家乡的教育非常滞后。”戴发说,他十分渴望走出大山。2018年,从天津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得到了湖南省歌舞团二胡演奏演员的工作。但与泸溪县教体局局长谭子好的一次邂逅,让戴发决定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

  “家乡需要我这样的老师。只有教师队伍壮大了,才能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戴发说。

  湖南省按照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这一定位,聚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一目标,瞄准增强脱贫致富“造血”机能这一根本,扎实推进教育脱贫攻坚。2014年以来,在51个贫困县累计发放各项资助83.72亿元,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27.25万人次,实现失学辍学劝返率100%,投入近90亿元建设100所芙蓉学校(主要面向贫困学生招生的中小学校)。

  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离不开教师队伍这一“灵魂”。曾是深度贫困县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近年来缩紧钱袋子,从有限资金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让老师能留在乡村,让孩子能就近上学,让教育能良性运转。

  留住老师就留住了灵魂

  泸溪县位于湖南湘西东南部,辖11个乡镇、147个村,于今年2月脱贫摘帽。和不少农村地区一样,这里也曾遭遇教师组团外流、学生随家长走的教育困境。

  为了培育和留住教师,近年泸溪县从社会尊重和待遇保障两方面提升教师队伍获得感。

  “每年年初,县委常委会扩大会都在教育局或学校召开,研究全年教育工作;每年全县的教师表彰大会上,教师披戴红花唱主角,全县人民都向他们致敬。”泸溪县委书记杜晓勇说,对教育工作和教师群体“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全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泸溪县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建设教师公租房,解决教师住房困难。谭子好说,为了引导教师资源下沉农村,乡镇和乡村教师每人每月分别享受600元、1400元两档津贴,县里每年将80%的评优评奖、职称指标分配到农村学校。

  除了一批和戴发一样的年轻教师回到泸溪,大量教师一直扎根在这里。

  “幸福”是泸溪县合水镇登云寨教学点老师杨文清给自己贴上的标签。自2010年起,杨文清守着这个教学点已有十年,这里有15个学前班学生、3个一年级学生和4个二年级学生,只有她1名教师。

  “我的学校虽远,但学生们的成绩从来没有低于80分。这是我最大的骄傲。”2018年,杨文清获得了“湘西州优秀教师”荣誉。坚守在山村中的她,从未被忽视,每年教师节都会收到来自县教育部门的表彰和慰问,以及她身边孩子们最朴素的祝福。

  “只要有一个学生,就有老师在那里”

  泸溪县是隔山跑死马的山区县,在保留乡村教学点的同时,采取支教、结对帮扶引导教师下乡等举措,办好家门口的教育。

  对教学点的安排,泸溪县注重学校资源合理布局,不搞一刀切。在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设置小学,在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保留或设置教学点。

  目前,泸溪县5个学生以下和只有1名教师的乡村教学点分别达到85个、54个,确保农村小学一至三年级就近走读上学。“全县147个村,有138个教学点,几乎遍布每个村。只要有一个学生,就有老师在那里。”谭子好说。

  泸溪县同时探索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实现全县教育资源共享。每所城镇优质校对口帮扶1至2所农村薄弱校,以5年为一个周期,实行工作目标同步、领导责任同步、工作职责同步、考核奖罚同步。目前泸溪县城、乡、村学校共结成125个帮扶对子,2000多名教师深度参与。

  “城区的思源学校每个月一次送教下乡,比如我们数学科目薄弱,就派老师过来上课。我们的老师也轮流到思源学校跟班学习,基本上每周一次。”位于农村的解放岩学校校长李绍辉说。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