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劳动教育,回归最质朴课堂

时间:2020-01-30 13:1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劳动教育,回归最质朴课堂

  下杨中学学生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收菜

劳动教育,回归最质朴课堂

  壶山小学学生展示拿来种植的种子

劳动教育,回归最质朴课堂

  王宅小学学生在菜圃打理青菜

  下杨中学:劳动教育显成效

  菜满园、猪满圈、花飘香……这样的情景不仅出现在乡村的田野上,也出现在下杨中学的校园里。

  下杨中学位于王宅镇,是典型的农村中学,“现在农村孩子普遍存在不爱劳动、拈轻怕重的现象,有的孩子甚至五谷不分。”校长潘福增说,为了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学校着力推进劳动教育,把植物园和蔬菜基地引人校园,形成具有乡土气息的办学特色。

  “学校将校园的绿化带分成几个区域,由学校各班级认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为自己班级认养的树木挂上认养牌,并收拾认养区内杂物,清理杂草。”潘增福说,小小的绿地成了学生们的“劳动基地”,为校园增添了更多生机勃勃的绿色。

  “绿地认养是我们学校特色劳动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我们在校园外还有一片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潘福增说,这里本来是片荒地,现在不仅变成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校外课堂”,也成了改善学生日常饮食的“菜篮子”,每年能产出2000公斤的新鲜蔬菜。以校内蔬菜基地为载体,学校组织学生自种、自养、自收,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让学生的思想在“绿色”中不断净化。

  低年级学生给菜叶捉虫,师生把这个活动取名叫“给植物治病”;高年级学生翻地,大家把它叫作“给大地梳头”;播种,大家把它叫“画龙点睛”;种菜苗,大家把它叫“给地球美容”……这是下杨中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劳技课活动细节,提高学生的劳动兴趣,同学们学得兴致勃勃。

  为了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劳动的成果,体验劳动的乐趣,每当收获季节,学校就会组织学生集体品偿劳动成果,并在食谱栏上展示提供蔬菜的班级。看到自己所种的蔬菜端上餐桌,同学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个班也把劳动实践过程和自己种的蔬菜、瓜果、杂粮拍照向全校展示。

  “我们希望通过学生自己种菜的方式,让他们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改善食堂伙食,让学生吃饱吃好。”潘福增说,学校食堂每天产生的菜叶、泔水、剩菜剩饭扔掉了可惜,卖了不值钱。现在把这些剩饭剩菜做成猪饲料用来养猪,既解决了垃圾处理难题,又可变废为宝,实现循环利用。

  王宅小学:“开心菜圃”学种菜

  走进王宅小学,学校的角落里坐落着一个菜圃,两三亩的田地分成一小垄、一小垄,每一垄前面都插着一块班牌。其中一垄种着的小青菜和观音菜长势颇好,绿得喜人,紫的灿烂。

  王宅小学校长雷春伟告诉记者,这是学校为开展劳动教育而特地开辟出来的一块菜圃,每个班都有一小块专属于自己的地,每个星期一次的劳动课上,劳技老师都会带孩子们去到菜圃里体验种菜的过程,从种菜苗到浇水、施肥,到除杂草,一步步的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体会劳动的辛劳,享受最后丰收的喜悦。

  据了解,王宅小学是从2010年开始开展的劳动教育。王宅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就读的基本上也是农村孩子,然而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生活质量的提升,农村孩子不再需要下田干农活,对于“农耕”是什么,孩子们的认识也越来越少,为了让孩子更多更好的了解农业,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王宅小学围绕耕读文化开展劳动教育。除了开辟菜圃、苗圃、花圃这“三圃”外,王宅小学还联系了万亩育秧基地、大博金火龙果基地等地作为其校外的劳动基地,在春游、秋游和其他的一些课外时间,组织孩子们一起去参观。“去年夏令营,我们就组织学生们去到无土栽培基地,参观学习无土栽培技术,并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将水培生根须了的栀子花转到装着泥土的盆子里,体验从水培到土培的一个转移过程。”

  当问起孩子们劳动课上的表现时,五年级三班的班主任赵欢欢老师说,每一次上劳动课,孩子们总是特别的兴奋,在开展劳动教育以后,孩子们的变化也很大,以前吃饭时总是会有些学生挑食、爱剩饭,但是现在每次吃饭,大家都会吃的干干净净,而且现在他们也变得更加爱劳动了。“开展劳动教育并不是说为了让孩子们懂得怎么种菜,更重要的是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培养他们“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意识,让他们体会到,只有付出才会有成果,这样他们才会更加珍惜劳动成果。”

  壶山小学:劳动并快乐着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