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报告:近半数中小学生参与校外培训 行业总规模超4900亿元

时间:2018-10-16 09:4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3%(参加学科补习或兴趣扩展类培训)。根据各层级在校生的规模估计,全国校外培训行业总体规模达到4900多亿元。

7月10日,《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京发布,并显示上述数据。该蓝皮书主编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王蓉提出,应用一种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公办和民办学校,并设计相应的公共政策。

校外培训行业规模超4900亿

蓝皮书以最新的全国性大样本数据,即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

数据显示,中国民办小学和民办初中的学生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一线城市民办小学和初中的学生比例最高,13%的学生就读于民办小学,26%的学生就读于民办初中。在其他城市和农村地区,民办小学的学生比例均低于8%,民办初中的学生比例都在10%左右。

这意味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教育购买力增强,教育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对民办教育的需求因此增加。

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多年中,校外培训的飞速发展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3%(参加学科补习或兴趣扩展类培训),参与校外培训的学生平均支出约为5616元,平摊的生均支出为2697元。根据各层级在校生的规模估计,全国校外培训行业总体规模达到4900多亿元。

蓝皮书指出,校外培训可能会加剧教育不公平,但不能简单地将其影响机制理解为由于弱势家庭不能负担校外培训的费用从而直接造成不公平。富裕家庭往往有多种渠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比如通过买房择校,进入优质的全日制公办学校等;而弱势家庭如果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投资校外培训,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从教育中获得更高收益的可能性。

蓝皮书指出,相关部门要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引导校外培训行业理性发展、降低补习对学生和教育体系的负面影响、发挥正向作用。

在民办学校中,国际学校是满足学生差异化教育需求的典型代表,其背后体现了教育供给市场的全球化以及中国家庭日益具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教育资源的主动能力和主动意识的大趋势,其所带来的对于中国教育系统的冲击将是深远的、长期的,不可小觑。

蓝皮书指出,根据宏观数据分析,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趋势有三个特征:低龄化、平民化和常态化。

所谓低龄化,就是出国留学的学生平均年龄向下发展。以中国赴美留学生为例,在2006年,中国赴美留学攻读本科学位学生占14.87%,攻读研究生比例占76.09%;至2015年,中国赴美攻读本科学位学生比例为41.28%,而攻读研究生比例占37.51%,攻读本科的比例已超过攻读研究生的比例。同样的,中国在美留学的中小学生数量从2006年的1000人左右上升到2016年的3.3万人,呈现出指数级增长。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根据蓝皮书,教育新业态,不仅指作为产业或事业类型出现的新型教育供给者,如校外培训机构、教育科技企业,也指由于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教育供给的新方式、新形态,如在线教育、虚拟学校,还指由于新供给主体和新供给形态的出现带来的整个行业组织形态的改变。

这些新业态出现的背后,其实是在教育领域,人们对于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不充足、分布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以对教育新业态的现实了解为基础,蓝皮书提出了教育体系的筛选功能,以及筛选功能的必然产物——教育的“位置物品”属性。

前者的筛选功能,是指教育机构以政治性和学术性的贤能标准为基础,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学生筛选进不同质量、不同层级的教育机构,最终将学生筛选进社会中具有不同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职业与就业岗位。

后者的“位置物品”属性指,获取高收入的工作或者高层次、高质量的就学机会本身是通过筛选过程、由教育机构通过位置分配进行的,人们不得不进行“位置”竞争。这种竞争存在“零和游戏”的性质,由此引发教育的“军备竞赛”。

要解决当前核心的教育矛盾,在政策层面,蓝皮书认为,最根本的是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显著扩大普通高中和本科教育优质资源的供给。

此外,迫切需要减少高等教育、高中教育机构之间的过度分化,适度遏制“拔尖”建设的政策冲动。只有建设一大批“高原式”而不是少数几个“高峰式”教育机构,才能真正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