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姜大源: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型的三大特征

时间:2019-11-15 07:4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科技体制改革、职业教育、中国理论话语、民营企业发展、意识形态工作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志刚:科技体制改革要“包干制”与“放管服”相结合】

  全国人大代表、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根据中国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5年左右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目前,在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投入的同时,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把基础研究作为重点,从源头上探索相关领域的方法、原理,在理论上寻求突破,在实践中寻求创新。为此,要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是围绕人来开展,要让科研人员有更好的科研环境,要把“包干制”跟“放管服”结合起来。“包干制”改革的重点是以激励、信任为出发点改进管理,激发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包干制”不等于不管,只是管的方式和理念会发生变化,对于那些为了个人名利罔顾法律的行为要加以约束。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姜大源: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型的三大特征】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认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关键词是转型,即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要从普通教育转向类型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不可替代的类型教育,其转型可归纳为三大特征:一是从一元结构走向跨界的双元结构的办学格局,职业教育以学校与企业联姻的跨界合作为其协同育人的结构形式,因此必须有跨界思考;二是从单一需求走向整合的双重需求的社会价值,职业教育以产业与教育链接的整合需求为其生存发展的社会价值,因此必须有整合思考;三是从单维思维走向辩证的多维思维的逻辑工具,职业教育以共性与个性并蓄的框架重构为其制度创新的逻辑工具,因此必须有重构思考。

  摘编自《光明日报》

  【徐康宁:用中国的理论去回答中国的问题】

  江苏省政府参事、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徐康宁表示,中国基于自身的国情,走了一条既不同于以往发达国家的道路,也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从落后通向发达的道路,始终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在实践中自我探索,才取得了今天的巨大成就。因此阐释好中国的发展道路,揭示中国道路成功的规律,回答中国继续发展提出的课题,必须要有自主独创的中国理论。用中国的理论去回答中国的问题,去阐释中国的道路,要勇于创新,善于在实践中作出科学提炼,同时要有更加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更加开放的世界观,善于在已有的理论学说中汲取有用的价值,为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供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架构起具有中国话语特征的理论体系。

  摘编自《新华日报》

  【高帆:通过完善长期性体制机制实现稳预期】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常务副主任、教授高帆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当下所面临的实质上是市场化经济体制转型亟待深化的问题,因此在经济制度层面做文章,远比给予短期的政策扶持更具可持续性,更能使民营企业形成稳定预期,更能避免步入“扶持政策失灵”的陷阱。长期性的体制机制完善,应当成为稳预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深化资本等要素市场改革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更为重要,也更具有长期效力。而相对于降税减费等政策,民营企业更需要公平、公正、透明的税赋体制以及更稳定的产权保护,需要不断扩大的国内商品和服务消费市场。

  摘编自《解放日报》

  【杨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三立”与“三破”】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军表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需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立”与“破”。从“立”的角度来看,第一要立“论”,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容;第二要立“言”,即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第三要立“势”,即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从“破”的角度来看,第一要化解大众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误判误读;第二要破除错误思想思潮造成的理论迷雾;第三,破解国际舆论中的攻击抹黑。

  摘编自《辽宁日报》

  (光明网记者 武鹏飞整理)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