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南京中小学减负调查:减下包袱更要减轻忧虑

时间:2019-11-10 11:2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南京中小学减负调查:减下包袱更要减轻忧虑

  从教和学各自的角度看,过量的负担、无效的负担,才是问题所在。有教育工作者认为,本次减负政策所引发的讨论,是教育主管部门意识到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顽疾,但政策执行的落点出现偏差,不是教育改革的战略方向有问题,而是战术方向出了问题。

  南京已经连续3个月没有下雨了,但这个城市的中小学生家长们,尤其是孩子面临“小升初”和“中考”的,心情比久旱的大地更加焦灼。

  今年秋季入学后,家长们发现,孩子们没有以前那么忙了:书包变轻了、作业变少了、各种测验断供了、放学到家早了、考试也不公布分数排名了、常规性考试变成练习了……简言之,涉及到孩子上学中的课程、作业、考试、辅导、作息、竞赛、教辅等一系列流程,都被压缩了,孩子们减负了。

  接管和陪伴孩子们减负的家长懵了,“再这样下去,孩子就要成学渣了。”家长们的担心,最终在社交平台集中爆发。

  10月30日晚,南京市教育局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回应:一是,近期确实对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等问题开展了专项整治专项督查行动;二是,存在对督查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的现象,引发误解;三是,对督查整治中发生的偏差,要及时纠正,确保义务教育规范有序发展。

  事实上,这并非是南京中小学生第一次减负,更非南京一个城市,同样是对减负政策的贯彻执行,为何在南京会发酵成社会热点?

  “现实+心理的交互作用,引发了南京部分家长的担忧,这是对当前畸形的义务教育阶段负担过重问题的集中反弹。”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何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从教和学各自的角度看,所谓负担本身不是问题,过量的负担、无效的负担,才是问题所在。”有教育工作者认为,本次减负政策所引发的讨论,是教育主管部门意识到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顽疾,但政策执行的落点出现偏差,“不是教育改革的战略方向有问题,而是战术方向出了问题。”

  为娃消得人憔悴

  “孩子以前有作业培训做题等束缚着,还能认真学习,减负后,小孩那种爱玩的天性就彻底暴露反弹了,明年就要小升初考试,我能不着急吗?”11月7日,南京河西地区某小学一位家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另一位家长也表示,以前考试的分数、排名公布后,还可以针对性进行评价,该表扬表扬,该督促督促,现在到底学得怎样,不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中小学家长大多出生在改革开放前后,对比两代人小学初中的学习经历,诸多家长有相同的感叹:一是,初中、高中阶段是自己心智“开窍”的关键阶段;二是,以前“天分+勤奋”的学习法宝面临诸多教育培训机构的“方法论”冲击;三是,以前的课堂教育为主已变为课外辅导班为主。

  学习压力的低龄化,在近年来越发明显,集中于当前的义务教育阶段。

  一位在大学任教的家长对本报记者说,现在“小升初”太重要了,上不了好的初中,大部分孩子的学习天花板基本上被定型了,直接影响未来的激烈竞争。

  有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指出,过去几十年,人生成长轨道上的分流,从高中阶段前移到初中,再到现在的小学阶段,这种分流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命运,一旦得不到优质教育,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就成为了小概率事件。

  不过,也有家长对当前的减负给予赞同,“从孩子的角度看,精力已普遍到了极限;从家长的角度看,教育上的支出也到了极限”。某家长对记者长叹:仅钢琴培训一周学费就要1200元。

  “学习与负担其实并不矛盾,但有些不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并没有能力和心思真正帮助孩子学到东西,而是利用家长和孩子的焦虑,有意无意地把两个问题混为一谈,依靠贩卖焦虑和混乱的认识,诱导大家把对学习挑战性的期盼,转移到僵化重复的学习上去,同时裹挟学生和家长额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辛苦劳累地搞培训。”某初中老师这样评价。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