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

时间:2019-11-07 15:1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中公浙江人事考试网·国家公务员考试提醒您关注国家时事政治_时事热点_时事新闻: 【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

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资讯_备考资料_考试题库汇总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

作者:巨力

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

千百年来,黄河既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一条灾难深重的大河,曾有“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的古语。

然而,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不决口,20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实现了黄河安澜。尤其是威震天下的黄河泥沙量,从新中国成立前最高每年流入16亿吨,锐减至目前每年2亿吨左右,已接近无人类活动干扰的原始农业时期。

古老的黄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获得了新生,也成为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生态思想历史性飞跃

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标识。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拉开了气壮山河的大规模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序幕。

1950年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重大伤亡和重大损失,毛泽东闻讯后悲痛地流下了眼泪,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经过8年不懈治理,淮河防洪泄洪能力大大提高。此后,毛泽东又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激励了数代中国人民治理江河的决心和雄心。

看过《龙须沟》的人,都会对开头一段场景印象深刻:一场大雨过后,龙须沟附近各种垃圾和漂浮物直接涌进居民家中。一个三轮车夫家的小女孩妞子被龙须沟吞没……

这正是旧社会龙须沟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的人们不得不长期在蚊蝇遍地、污水横流的恶劣环境中艰难度日。新中国刚一成立,北京市政府就启动了龙须沟改造工程。仅用半年时间,清理了龙须沟内的污泥和垃圾,修建了排水暗沟和沥青道路,安装了自来水管和电灯,龙须沟的面貌焕然一新。

据统计,1949年到1952年,全国修建排水管沟1037公里,清除垃圾约2000万吨。全国城乡的卫生面貌初步改观。

为了改善新中国的生态环境,1955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曾经荒漠一片的河北塞罕坝就是在这样的号召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战,变成了美丽的绿色林海。

面对大规模经济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周恩来提出,我们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我们是工业化刚刚起步的一个国家,我们不能走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老路,避免出现西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的情况,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怎么体现出来?还怎么能称得上是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的缔造者们治理江河、绿化祖国的生态理念和生态实践,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朴素的绿色情怀,其中许多战略和构想仍是今天建设美丽中国的努力目标。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中国政府派出了一个规模很大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环保工作的方针——“32字方针”,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里程碑。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兴起,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规模扩大,我国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愈发重视。40余年间,我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注重法治化建设和组织机构建设,将环境保护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奠定了我国环境保护法治化、制度化和体系化的基础。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战略决策。“六五”期间,环境保护首次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正式把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7年,我国发布首个五年环境规划——《“七五”时期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从此环境保护成为国民经济与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