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名家话文化】方李莉:把北京建设为生态中国的样本

时间:2019-11-03 21:53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名家话文化】

  把北京建设为生态中国的样本

  ——访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方李莉

  郑芋 王玉蓉

  方李莉:现任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过一届北京市朝阳区的区人大代表,二届市人大代表,直到去年才卸任。

  笔者采访前先与方李莉教授沟通了采访主题,方教授得知主题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该如何建设时,难掩激动之情,原来在她担任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委员期间,曾经参与过北京建设文化中心这方面的讨论。方李莉跟北京的缘分很深。“我来北京是命中注定的!”方教授以此总结她与北京的不了情。

  记者:方老师,北京哪方面吸引了您,让您来到北京?

  方李莉:我主要被北京的文化氛围吸引了。

  我成长在社会相对闭塞的年代,那时人们提起自己村落外的世界,普遍存在陌生和惧怕情绪。儿时的我在景德镇本地孩子的眼里显得有些另类。我是一个移民式的人物,镇子里的小孩都用土话喊我‘洋婆子’。他们觉得我从外面的世界来,讲与当地不一样的语言,言行举止有些太洋气。

  阅读让我向往外面的世界。首都特有的沙龙最让我向往。我向往沙龙里聚集有见识的人在一起谈天说地。我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要来北京生活。现在,我成为一名学者。

  到北京去这个决心激励着我,我发奋读书。小时候,我的母亲支我去打酱油,我每次都不由得拐到书摊上看书,每发觉耽误了时间,只得在回家的路上狂奔,试图用狂奔把时间节省出来。我爸爸早年的一篇日记里回忆我年少读书的样子:“(莉儿)边做饭菜边看书,与时间赛跑。”

  记者:您来北京后,北京的文化氛围给您留下哪些印象?

  方李莉:拓展了视野是最深刻的印象。举个例子来说,我的父亲在北大承泽园(当年北大提供的博士后宿舍)记录下自己在北京的见闻,他说:“到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一饱眼福。”

  来到北京后,拜入费孝通先生门下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费先生教给我用历史的维度认识文化,所以我眼中的北京的物质遗存不再是一件件死物件,它们更是中华民族活的文化基因。这是到北京后最大的收获。

  记者:您是人类学家,您眼中的北京的生活是怎样的?

  方李莉:自从2003年我当选为朝阳区人大代表以后,每周都有参加代表开放日,通过倾听居民们具体而微的生活,我开始真正的了解了北京。我那时常常被群众们围绕,要为大家解决生活难题。比如惠新西街的“奶奶团”说街道公交车站设定的不合理、小区单元楼的路灯坏了需要修、资深北漂们苦恼摇不到车牌号、孩子上学遇到了难题……群众的生活难题是那么的具体,那时我忙的不得了,还得拜托学生来当我的助手,但我心里是充实而快乐的。我认为群众们反映的事情看起来是生活小事,但它解决的好不好却关乎人心的温度,关乎大家对北京的认同感。

  建设首都不能离开基层群众!我个人就很感激群众,因为我的很多艺术人类学理论都是在参与群众生活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个文明的国家必须要听老百姓的声音,关注老百姓的生活。

  就我当人大代表时得来经验来看,北京地区是十分重视群众生活的。因为我收集和反映给相关单位的问题不长时间就会得到反馈,办理得非常认真。北京是人们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它是文明生活的一面旗帜。如果北京做的好,全国都会效仿。所以北京应该持续的发挥模范作用,把政府的正能量传递给全国各地。

  记者:北京要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您有哪些观察和建议吗?

  方李莉:我从学者的眼光来看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我认为一方面要更为深入的挖掘北京的人文历史。比如说北京的城市建筑,它哪里只是故宫和长城?哪里只是建筑呢?这一间间宫殿、一道道红墙、一条条胡同,都承载着不同历史和不同阶层的生活样态,记录了不同时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就是要深刻解读北京在新时代中发展出的文化上的新动向,从而以全局性的眼光来筹划建设北京。比如说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如何平衡好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精神需求的关系。比如说如何找寻绿色无污染的经济增长点等。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