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奋斗七十载 史忆新湖南|1974·湖南教师援藏:帮藏区孩子插上梦想翅膀

时间:2019-10-31 13:3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1974年4月,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内地支援西藏大、中专师资问题意见的报告》,中央国家机关和上海、江苏、四川、湖南、辽宁、河南等省市选派政治思想好,具有一定业务水平,身体能适应高原地区气候,年龄一般在 40岁以下的教师支援西藏。

  45年弹指一挥间,昔日的青葱少年,已经变成两鬓微霜的老人。2019年8月9日,回忆起援藏故事,已退休定居长沙的黎丹说:“那一幕幕好像就在眼前。”

  早在1956 年7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抽调初中、师范教员和教育行政干部支援西藏的通知》指出:西藏地区本年将在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成立中学,并举办师资短期训练班 由于历史原因,尚无中学师资,即一般知识分子也很缺乏 需要内地各省支援。

  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时间到了1974年,湖南在全省范围内选拔了首批42名优秀教师援藏。当时在长沙市九中担任美术老师的黎丹就是其中一位。“我去西藏时才参加工作一年多,还不到20岁。”

  经过短暂的培训,带着组织上统一发放的被子、棉衣等生活用品和外婆准备的一包长沙泥土,当年7月2日,黎丹就和伙伴们一起踏上了进藏之路。

  那个年代交通远没有现在发达,从长沙乘火车到甘肃柳园,再从柳园转汽车经青海格尔木,走青藏公路一路风尘终于到西藏。黎丹清晰地记得,整个路途花了13天时间。

  黎丹说,湖南的援藏老师基本都在拉萨市中心上课,其余省份援藏教师分布在那曲地区中学、格尔木中学、扎木中学等7所中学。

  黎丹说,老师们跟汉族班孩子上课没问题,但给藏族班孩子上课时,语言交流就有些困难了。因此,除了编教材写教案,学藏语也成了老师们的必修课。“还记得我在课堂上第一次用藏语维持秩序,要孩子们别说话了。当时课堂立刻安静了,但几秒后,孩子们哄堂大笑‘没想到新来的老师也能用藏语交流了’。”事隔45年,黎丹回忆起来满脸都是笑容。

  怎么助力孩子将其心间美的种子破土发芽,是黎丹最关心的事情。去北京出差,他啥都没给自己买,买的全是学生用的文具、颜料。虽然物资贫乏,但艺术的种子还真长成了,“我2006年回到拉萨时了解到,当年美术小组里有两位同学现在已经是西藏大学的艺术教授了。”

  援藏教师两年一轮,都是选派最优秀的人才,“我们是1976年回来的,第二批援藏的老师告诉我孩子们1977年高考的情况,整个西藏自治区前十名学生有一大半来自拉萨市中学。我非常高兴,这对我们的教学是一种肯定。”黎丹说。

  而生活的艰苦在黎丹的描述中使我们感觉到的却是云淡风轻,乐在其中,他记得更多的是藏族同胞的关爱,“每到周末的傍晚,藏族同胞背着青稞酒和酥油茶,拉着我们在街上、学校操场上载歌载舞。我回来时,藏族教师专门送我一大袋食物让我路上吃,袋子竖起来整整有一米高。”

  教育在西藏,不仅是重要的民生,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阵地之一。对每一位援藏教师来说,他们肩负着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的责任,也是民族团结的使者。不要让群山遮蔽了孩子们的双眼,帮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让他们翱翔在雪域之巅俯瞰世界 。这就是援藏教师的光荣使命。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