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2019湖北遴选材料分析题:社会信用建设

时间:2019-10-27 15:0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湖北中公教育官方微信:huoffcn,官方微博:@湖北公务员考试培训-中公

背景链接

日前,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了新增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公示及公告情况说明。此前曾引起舆论热议的高铁“霸座者”,被正式列入“限制乘坐所有火车席别”的黑名单。作为近年来上千万失信惩戒中的一例,这是我国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大格局的微观体现,也是信用中国建设稳步向深向实、对人们生活产生具体影响的典型个案。

诚信,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石;制度,构筑诚信社会的根基。加强诚信制度化建设,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扎牢制度的笼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从红黑名单发布、重点领域治理、监督体系完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激励诚信、惩戒失信的长效机制。

中公解读

[提出观点]

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依法依规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尽快建立全国联网的社会信用信息记录,真正做到让诚信者走遍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

[权威论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习近平

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习近平

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李克强

[意义分析]

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信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和引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立法有助于完善信用法治体系,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域的基本规则,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诚信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诚信需要德治教化,也需要法治保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针对道德领域突出的诚信危机,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激励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为此,要推进信用立法,把法律的规范性和引领性结合起来,通过设定相应的权利义务,使其转化为具有权威性、引导性、激励性、约束性的刚性规定。

是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的迫切需求。社会信任是创造经济繁荣的基本前提,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经济领域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偷逃骗税等失信行为,严重影响市场经济有序发展,也不利于国际商事交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新型治理方法的有效运行,迫切需要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这一体制能够有效化解市场交易中信用信息不对称、“劣币驱逐良币”等问题,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纠纷,激发市场活力。

[问题分析]

一是诚信意识缺失

首先,诚信思想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人们缺乏对诚信的认识,尤其是对诚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在社会交往中,诚信原则往往被忽略了,使得诚信思想与社会实践渐渐分离。其次,由于对诚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人们自我约束力较弱,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自然偏向了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于是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再加上改革开放后,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只追求物质生活,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发展,只把经济水平的提高,利益的最大化视为最终目标,诚信做人的优良品质却被人们渐渐淡忘。

二是诚信制度滞后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