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敢惩戒学生,近年来频频引发热议。日前,《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草案中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管教权,提出:“中小学教师对学生上课期间不专心听课、不能完成作业或者作业不符合要求、不遵守上课纪律等行为可以采取一定的教育惩罚措施”。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过去,教师享有很高的权威,惩戒学生乃天经地义。对于罚站、面壁等惩戒措施,学生、家长也理解、认可。一些家长甚至会“恳求”老师,孩子不听话就好好管。现在呢?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规细化,人们权利意识增强,孩子在家庭里的“地位”攀升,一些家长对学校惩罚的容忍度悄然变低,轻则挺身而出、讨要说法,厉害的会大动肝火、闹出大动静。如此一来,一些老师自然会“明哲保身”、谨言慎行。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的价值,绝不只是传播知识,更要塑造灵魂、培育新人,而适度的惩戒、管教至关重要。也因此,近年来,类似“把戒尺还给老师”的呼吁颇多,赋予老师合理的惩戒权几成共识。然而问题在于,这些“好意”教师们只能心领;没有法律撑腰,教师仍会心存顾虑。
制度是管长远、管根本的。以法律的形式对管教权进行明确,属于为教师群体赋权,为他们“壮胆”、撑腰。这一尝试,不仅是对教师的保护,更是裨益学生之举。当然,能否把“戒尺”用好,还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可操作性。“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只有细化、明确化,才更有可操作性。比如草案明确指出可以采取“一定的教育惩罚措施”。那具体可以如何惩罚?“清单式”管理或许难以实现,但至少可以将一些原则性的内容予以明确,比如不能造成身体损伤,不能采取人格侮辱,不能影响学业,等等。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厘清边界,才能把握好尺度,才能将管教权落到实处。
二是“环境”。“戒尺”如何用、能否用,既是尺度问题,更是家校互动的问题。有些家长将老师的惩戒视为受“欺负”,甚至觉得上学是购买了教育服务而不是来受气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取得共识,才能为教育惩戒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为此,切实做好宣传引导、对话沟通,让更多家长从内心深处明白管教的必要性,非常重要。
锦州中学
锦州中学(www.lnjzzx.com)的网站信息!锦州中学坐落于锦州市之东,历史悠久,享有盛誉,始建于...(165)人阅读时间:2023-04-28海宁市区新增一所高中!共6个班!今年开
海宁新闻网...(189)人阅读时间:2023-04-282021年海宁市各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揭晓
2021年6月25日晚,我市六所普通高中录取工作顺利完成 今年我市普通高中计划招生3050人,提前...(83)人阅读时间:2023-04-28北大等高校名师齐聚海高!这场学术高端
4月20日上午,全国教育名家引领县域教育发展暨海宁市高级中学学术高端论坛开幕。来自北京...(94)人阅读时间:2023-04-28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福宁路校区今日揭牌
4 月 18 日上午,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福宁路校区 揭牌仪式顺利举行! 参与本次揭牌仪式的领...(144)人阅读时间: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