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中國農村職業教育的“平度樣板”

时间:2019-10-14 07:1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標題:中國農村職業教育的“平度樣板”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9月10日,山東青島平度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校長朱風彬從北京捧回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獎杯。“作為一所農業職業學校,這是山東省中職學校‘零’的突破,也是全國中職學校‘零’的突破。”朱鳳彬說。培養農業人才1.8萬人,培育專業合作社主持人近2000人,培訓種植、養殖戶10000人次。耀眼成績背后是多年的堅守。在國內職業院校紛紛把辦學重心放到第二、第三產業的大背景下,平度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借鑒德國“雙元制”辦學模式,經過引進借鑒、遷移推廣、拓展創新,闖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實施“雙元制”,變“產教分離”為“產教融合”

“20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職業教育一直存在著重文化輕專業、重理論輕實踐的誤區,學生很少有實踐機會。”平度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學生發展中心主任張顯德對記者說,專業與產業對接不緊密,缺乏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平台,改革勢在必行。

1988年,當時的國家教委與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簽署《關於在山東省平度市建立“雙元制”農業職業培訓中心的協議》,將“雙元制”職業培訓引入中國。

“一元在學校,一元在企業﹔一元在理論,一元在實踐。”張顯德介紹,雙元制職教模式是將社會需求、企業需求與教育相結合的典范。1990年,“雙元制”正式實施,學校引進德國生產標准和先進技術設備,建設了實驗示范養殖業企業鏈、實驗示范種植業企業鏈和50個教學實訓車間。學校成為山東省涉農專業開設最全、設施設備最先進、專業教師最集中、農字號學生最多的中等職業學校。

根據教學大綱,實訓課要佔據總課時的68%﹔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再局限於單項實用技術培訓,更注重農業體系綜合能力養成,從模塊專業教學技能傳授發展成生產經營能力培養。

“當然,要做到國際化和本土化有效融合並非易事。”張顯德介紹,“雙元制”在德國是“產教分離”的,學校變“產教分離”為“產教融合”,在搞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圍繞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可觀的經濟效益又反過來為學校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形成良性循環。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助力農業新舊動能轉換

“入學時正趕上‘雙元制’教學,實訓的時候就很喜歡種植業,我一輩子都不會離開土地了。”1991年,康元利進入平度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學習果樹栽培及病虫害防治專業,畢業后從葡萄基地技術員干起,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葡萄專家”。

“我學的是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在學校果園裡,學生楊文龍正在採摘秋水梨准備裝箱,他對記者說,學校裡的學習非常系統,從一頭牛的繁殖到牛肉加工,從一朵花的授粉到果實上市銷售,是整個養殖鏈和產業鏈的學習。這種鏈條式學習,還培養了學生嚴謹的“工匠精神”。

“我們的目標是培養會技術、懂經營、能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朱風彬說,“雙元制”項目實施以來,學校共培養了5.5萬名畢業生,其中農業技術人才1.8萬人,佔當地農業人才的75%。

平度是農業大市,素有膠東“金糧倉”之稱。平度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主動作為,實現了學校與區域產業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自“雙元制”立項至今,學校主動作為,帶動了“三農”升級,以奶牛產業為例,平度全市90%的奶牛養殖業人員都接受過該校的專業培訓,目前,平度奶牛養殖數已發展到近兩萬頭,奶牛養殖業逐步成為當地畜牧業中的支柱產業。

幾十年來,學校還參與了多種地標農產品種子選育過程,參與番茄、芹菜和清豐一號小麥等5個品種的太空育種﹔催生馬家溝芹菜等19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推廣實施矮化密植、麥田鉀肥施用、精良均播等138項實用技術﹔孵化規模化奶牛場11個、養豬場31個、養雞場160個、家庭農場和農產品深加工廠2128個。

鄉村振興,是縣域職業教育的時代機遇

“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中指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平度市教體局局長王連濤說,鄉村振興,教育先行,對縣域職業學校來說,這是可遇不可求的時代機遇。平度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成功是因為抓住了時代機遇,學校以自身發展推動了區域產業升級、預熱了人才需求市場,探索了一條教育與產業同頻共振之路。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