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9-10-11 18:16 阅读次数:
岳西县中小学坚持“成长学生、成就教师、成功学校”理念,在开足开齐国家与地方课程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团队作用,紧扣学校特色创建内容,结合当地与本校的教育资源深入开发课程。该县教育局要求重点开发经典诵读、养成教育、劳动教育、健康教育、艺术传承等校本课程,组织审核并管理好校本课程,服务学生个性化、教师专业化、学校多元化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该县中小学坚持以生为本,面向学生,关注学生成长,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响肠辅导小学编印《希望》系列校本教材,包括希望之芽、希望之苗、希望之花、希望之叶、希望之果5册,每册分为春之韵、夏之光、秋之歌、冬之魂4个主题单元。每单元结合校园、地域、节庆、文化等特点划分5个子题,每个子题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有梯度选编古典诗词名句,细分为导语、日积月累、书声琅琅、大显身手、开卷有益等板块。通过诵读学习经典,让同学们在“书香”中品味人生、享受成功快乐、感悟人生真谛。市级“养成教育特色学校”河图辅导小学组织教师精编校本教材《养成良好习惯 成就精彩人生》。结合实际,共设置6大模块,既有“一个好习惯”“精彩好故事”“推荐好名言”理论模块,又有“锦囊好妙招”“身边好榜样”“学习好心得”实践模块,班主任主题班会可用、家长亲子阅读可用、学生实践练习可用。该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校实际,将“习惯优先、兴趣为要、活动磨练、基础扎实”16字方针进一步内化为学生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20条要求,简称“双十条”。阅读与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当好自己的小老师,常态进行自我教育,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快好习惯的形成。着力打造“劳动教育”特色的青天中心学校,始终将劳动课程作为必修课,自主开发校本课程《茶园管理》,加强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以劳创新,全面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组织学生学习茶园管理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劳动素质与实践技能,建立完善的劳动课考核体系。以10余亩茶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锻炼平台,组织学生开展茶叶修整、埋青施肥、采茶竞赛等活动。当幽幽茶香飘进校园,劳动品质就植入了学生心田。“摘茶的过程很累,但是制成的茶叶比买来的香甜很多。”同学们现已形成共识。头陀中心学校组织编写《岳西翠兰》校本教材,让学生学习茶叶制作方法,走进茶园施肥、剪枝,举办春茶采摘比赛,参观当地茶厂学习制作“岳西翠兰”,培养学生劳动理念、劳动习惯,全面提升学生劳动技能。以抓学生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劳动素养,提高学生热爱劳动与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健康和谐成长。
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该县中小学充分发挥教师团队作用,通过分管校长牵头、骨干教师领衔,以团队合作形式,集中智慧、力量和优势,围绕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加强校本教材团队合作编写,优选精编校本课程资源。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流程,着力打造各自学校特色。河图辅导小学编写校本课程时,不断丰富、优化、修正、完善教材,书名由原先的《养成好习惯》修订为《养成良好习惯 成就精彩人生》。修订过程中进一步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加强了教师开发、研究校本课程的力度,让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编写中,增强了教师课程意识,促进教师建立科学的课程观、增强课程开发能力、获得行动研究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教师互相合作、与学生、与家长合作,甚至与课程专家合作,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进而成长为“智慧型”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也有利于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菖蒲辅导小学编印《菖蒲花开》,就为全校师生搭建了一个诗词交流的平台。编写过程中,教师既能在检索查找有关材料的过程中积淀专业素养,又能有针对性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增强指导与实践能力。以编写《菖蒲花开》为契机,该校举办了“古诗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全校师生自2017年以来在省、市、县、镇等各级获奖共192人次。包家中心学校通过开发“绿色教育”主题《可爱的包家》校本课程助力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每位教师在常态课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绿色理念”,确保“绿色教育”走进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同时,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绿色精品课”“绿色美文展”等教学教研活动。校本课程研究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全校教师情绪高涨,青年教师得到引领、获得专业成长,中青年教师提高了研究水平,老教师激发了工作活力与热情。该校教师专业素养与研究水平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提高了,该校仅2018年获得县级以上论文奖项就超过80篇,2019年“一师一优课”市县获奖16篇,教学论文市县获奖21篇,增强了教师工作的成就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