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全部

  • 全部

分享

难以回归的英国传统

发布于:2019-09-28 03:50    阅读次数:

    什么是真正的英国?一般的回答是,英国特有的、英国独一无二的东西的总和就是真正的英国。英国人自己打出的名片包括:红色双层公交车,红色皇家邮政的邮筒,红色电话亭,黑色甲壳虫出租车,泰晤士河上的塔桥,威斯敏斯特的大笨钟,福尔摩斯,莎士比亚,下午茶等等。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真正的英国的一部分,“真正的英国”应该说存在于典型的英国社会之中,存在于典型的英国生活之中。

1.那么,什么是典型的英国社会和英国生活呢?托马斯·哈代是中国读者熟悉的英国作家,从哈代的作品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得到一些启发。许多人都读过他的小说《苔丝》,或者看过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卡斯特桥市长》,然而,哈代在开始写作的时候是一个诗人,而且诗歌创作贯穿了他的文学生涯。在1896年出版《无名的裘德》之后,哈代放弃了小说创作,回归他文学创作的初衷,陆续出版了8部诗集,成为他那个时代的著名诗人之一。

在英国现代派文学盛行的年代,哈代被视为(或者歧视为)旧时代的最后传承者,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是可以理解的。哈代描写的是传统的英国乡村生活,代表着传统的英国价值观。他的小说和诗歌往往使用传统的形式,在诗歌形式上注重音韵和节奏。在那个讲究“创新”、提倡“实验”的时代,在那个“意识流”和“自由诗”的时代,哈代显然像是一个不入流的老古董、一个前朝的遗老。哈代曾经说,自由诗在英格兰不会有什么结果,“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用旧的风格,写旧的主题,但竭力比我们的前人做得更好一点”。这样的观点在现代派文学主导的年代属于古板而又陈旧的。

但是,随着现代派进入历史,随着新的时代的到来,哈代也迎来了新的读者和新的评价。这个新时代应该说始于20世纪50年代,始于英国诗歌对现代派文学的反叛,后现代的英国诗人逐渐抛弃了现代派的自由诗和非个性化的诗歌理念。人们逐渐认为,现代派实际上是一个外国的流派,其代表人物庞德、艾略特都是美国人,他们能够得以在英国成功和立足,是因为那个年代的多数英国诗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给现代派留下了立足的空间。因此现代派实际上是美国诗人对英国诗歌的绑架。同时,人们也意识到英国诗歌的传承,所谓的英国传统,并没有断线。当人们回溯历史,发现了哈代、贝杰曼、格雷夫斯等等。现代派的霸权曾经将这些诗人压制了下去,而实际上他们才是英国诗歌在现代派时代的真正代表。

哈代在新时代的英国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随着后现代对种族、性别、阶级等话题的重视,民族特性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英国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在它的境内包含着几个不同的文化传统。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传统,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米字旗所代表的就是几个不同的文化传统的交叉和融合。然而在后现代,北爱尔兰的归属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苏格兰和威尔士先后成立了自己的议会和政府,在联合王国内争取到最大的自治权利,在文化上几个地域都非常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即它们属于凯尔特文化传统,有别于英格兰的盎格鲁-萨克森文化传统。

另一方面,英格兰也在思考自己的民族特性,寻找所谓的“英国性”。在这个寻觅的过程中,有几个作家浮出了水面,受到了特殊的关注。比如简·奥斯汀又重新受到了读者和电影导演的青睐。1813年出版的《傲慢与偏见》在多次被搬上银幕和电视银屏之后,又于2003、2004和2005年分别被美国好莱坞和印度的宝莱坞搬上银幕。究其原因,与奥斯汀作品所反映的英国特性有关。哈代是另一个在这场英国特性的大思考中受到青睐的英国作家。据说,英国2004年开始出现“哈代热”,并且持续升温。两年内有三部哈代的传记研究出版,有多篇评论文章发表,甚至著名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也参与其中。在英国作家中,哈代的作品是继奥斯汀的作品之后被搬上银幕最多的。

哈代的诗歌和小说作品描写英格兰南部的乡村,即所谓的“威塞克斯”地区。在英国社会向工业化转型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这里仍然保留着较为传统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给英国的各个地区,甚至偏远地区,都带来了不少的冲击,从哈代的作品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一点。社会阶层的分裂、传统文化受到侵蚀、价值观的转变、婚姻制度的自由化、教育体制的革新、犯罪率的增加,都是这个历史转型的后果。哈代对英格兰乡村的建构显然反映了英格兰人的一种集体记忆,一种对于他们来说逐渐远去、又不可复得的历史。随着帝国的衰落,英国逐渐从走向世界转变为回归故土,重新回归大英帝国的核心,去寻找英格兰人自己的“英国性”。

相关教程

从漂泊到归来

1673万人,中国教师支撑起

光明日报调查:有了“惩

《光明日报》点赞山东农

《光明日报》点赞山东农

仿生无人机:未来无人机

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

英语能力标准对接雅思 仅

汉语纳入多国国民教育体

我国发力培育世界一流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