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9-09-07 19:57 阅读次数:
就在上个月,一个年轻女性走出了监狱的大门。
她在监狱里服满5年刑期,没有获得一天减刑。
她出狱时,风轻云淡,而她入狱一刻却震动了整个中国。
她的炫富重创了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红十字会,让中国公益迎来最暗淡的一段时光。
当年,中国社会捐款总额直接下滑20%,更糟糕的是,它给方兴未艾的公益事业蒙上一层厚重的阴霾。
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公益很快实现了涅槃。经受过风浪洗礼的中国人很难再被一个人、一件事轻易动摇内心的良善。
过去5年,互联网科技与企业成为中国公益强大的推手。据统计,借助互联网的便利与普及,到2018年,中国网民点击、关注和参与慈善已超过84.6亿人次。
随着腾讯、阿里巴巴、新浪、快手等代表国内前沿生产力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参与,朋友圈一元买画、冰桶挑战、直播呼吸挑战之类的公益新方式进入大众视域,中国公益至少在形式上迅速实现了和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接轨。
中国公益品质也在提升。郭美美出狱大约两个月后,恰逢 “99公益日”, 要知道2018年99公益日捐款人次已达2800万,善款总额更超过14亿,已经毫不逊色于国外的大型公益庆典。
用一句“毕竟,爱挡不住”来解释这一切太过鸡汤。这些年中,除了国家法律、政策的打底,还有无数人、组织、企业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当然,这同样是一个我们熟悉的“弯道超车”故事,一个中国互联网故事。
01
一个中国长期落后的领域
中国在世界上排名最差的领域是什么?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
不是芯片,不是教育,不是人均收入,甚至不是人口总和生育率……最大的可能是公益。
引用一个不太让人开心的统计:2017年,英国慈善援助基金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国民的助人意愿指数为14%,在全球139个主要国家中排138名,倒数第二。
这个调查考察三个指标,即在过去一个月中是否帮助过陌生人、是否捐过钱、是否做过志愿者,然后计算出一国被调查有过这种行为的比例,中国这项调查的有效样本是4373。
我们当然可以说这个调查存在太多的随机性,导致它很可能出现严重偏差。不过另一些数据就很难否认了。
比如2018年,就是中国人均GDP即将迈到1万美元的那个年份,彼时中美人均GDP之比已达到1:6。同期,中国人均捐款额超过了100元,只相当于美国的1/90。
中国现代公益始于1978年。不过直到二十多年前,绝大部分人仍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外国人更加不会设身处地考虑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他们接触的中国人有限,然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极自私”。
这句话也被记录在了知名作家沈从文名为《中国人的病》一书中。
不管我们是否认同,这句话在国际上挺有影响,也获得众多中国批判现实主义人士的青睐。
互联网曾赋予中国经济社会一段异常澎湃的时光,但并不是任何东西只要有了互联网的加持便能戴上光环。互联网遭受的最大冷遇就发生在公益领域。
2005年,中国网民达到1.1亿,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成就。
当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意图借互联网助力中国公益,确定5月25日为“中国互联网公益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雷声大雨点小。创造一个民众喜闻乐见的“公益节日”想法很应景,但并不容易。
英国的“红鼻子日”创立于1988年,如今已是全国性庆典。2017年“红鼻子日”在线捐款额2.5亿人民币。不过,英国是现代公益的鼻祖,是老牌发达国家,拥有四、五百年的公益方面的积淀,非其它国家可比。
相比较而言,在公益方面处于全球领先的美国,玩法却和英国有极大的不同。英国靠法律规范,美国靠发达的公民自治。
美国的综合公益日“星期二捐赠日”始于2012年,和中国民间创设公益日的时间差不多,它有很多新鲜的创意,对中国公益影响很大。然而,它虽然影响不小,但还难说得上是一个全民性的节日。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公益刚起步时的差距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不过,有三件事成为中国迎头赶上的契机。一是汶川地震激发了中国人的公益热情;二是中央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顶层设计;三是互联网迅猛发展,众多热心企业对公益的不离不弃。
尤其是当公益伴随着互联网深入渗透普通人生活,它真正扭转了中国民间对公益常态化的日常感知度。
02
现在它终于迎头赶上了
很多研究者认为,中国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了公益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