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民国第一位正式内阁总理熊希龄,“爱国慈孝”的教育故事

时间:2019-09-03 07:5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民国第一位正式内阁总理熊希龄,“爱国慈孝”的教育故事

2015-12-21 07:34 来源:中小学管理

原标题:民国第一位正式内阁总理熊希龄,“爱国慈孝”的教育故事

民国第一位正式内阁总理熊希龄,“爱国慈孝”的教育故事

适逢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时时会想起熊希龄(1870.7.23-1937.12.25):这位中国人民不应忘记的赤诚爱国、坚守中华优秀教育精神的教育家。由于种种原因,他似乎要淡出人们的视野了,这无疑将是一种难以弥补的损失。笔者怀着多少有点激越的心情,撰写了下面这些文字,希冀能以此告慰先贤,启迪后学。

“强国保种”的时代精神

【大为强国保种之谋,小为育子克家之计—熊希龄为教育立国理念增加了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

熊希龄是清末维新运动的重要成员,险些陪同“六君子”成为血洒长街的第七位“君子”。民国成立之初,熊希龄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位正式的内阁总理。仅此两项就足以表明,熊希龄是一位享有广泛社会声誉的名流,他可以从政,也可借社会贤达的身份做一位不错的幕僚。熊希龄还有很强的经营实业的能力。例如:他曾组织开发湘潭锰矿,改变了当时国内锰矿依靠进口的局面,为湖南矿业生产开辟了新的前途。这表明,他完全可以用己之所长成为一位成功的实业家。然而,熊希龄却选择教育事业作为他一生最重要的奋斗目标,将其全部家产捐献给了慈善教育和平民教育事业,将他本人的墓圹设在了香山慈幼院之畔,矢志与教育同生共死。

熊希龄人生最后的日子是率领师生在抗战前线浴血奋战中度过的,这是他生命光彩的升华,也为后辈学子留下了效法的榜样。人们在追念他时,将其业绩概括为两句话:“一生赤诚爱国盼振兴中华;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

熊希龄在阐述他的教育理念时,常常十分“中国化”。他担任内阁总理时曾发表《政府大政方针宣言》,明确指出:“抑立国大本,首先整饬纪纲,齐隶民俗,司法与教育实其最要之枢机也。”就法治与教育比较而论,他认为“教育则更重”,是“国家百年之计”。这段论述直接弘扬了我国古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论断,揭示了教育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面对中国“输币割地,刳肉饲虎”的危机,熊希龄曾带着拯救中华的使命考察过西方列强的兴国之道,他发现这些国家之所以富强,在于创立了新型教育体制,培养了大批富国强兵的人才。这致使他在坚守“教育为立国大本”传统观念的同时,能够剔除封建统治者赋予教育的“御民”功能,直接反映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全民需要。故而熊希龄在创办湖南时务学堂时,就确立了“大为强国保种之谋,小为育子克家之计”的教育目的论。

强国,志在凭借培养人才以改变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状况;保种,志在借助教育维系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弘扬曾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中国精神。“育子”,旨在培养中华民族有作为的子孙后代;“克家”,就是“齐家”,旨在使受教育者具有治理整饬家庭的能力。他将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育人立德序列,作为达成其“强国保种之谋”的着手处。熊希龄为积久弥新的教育立国理念增加了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一生奉行,始终不渝。

推动教育创新的杰出“创客”

【至诚至精、爱国为民的教育精神,正是熊希龄推动教育创新取得成功的根本动力与保障】

古人云:“诚则明矣”(《礼记·中庸》)。通俗地说,即一个人如果能够摒弃各种诱惑,专心实意、执着地从事某项利国利民事业的话,定能通透明理,达到至善的境界。熊希龄正是这样,以其为国为民至诚之心从事教育,始终能够正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纵观熊希龄的教育实践,不难发现,他每走一步,几乎都踩在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高端水平”之上。

熊希龄天生聪慧,曾被喻为“湖南神童”,15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后点翰林。甲午战败之后,当我国急需“开民智、新民德、强民体”之时,熊希龄积极参与筹建时务学堂,并在1897年学堂开办后担任总理(即校长)。毛泽东曾赞许说,时务学堂“养成了若干勇敢有为的青年”。蔡愕、范源廉等人就是其中的优秀毕业生。1902年,他在湖南常德创办了西路师范学堂(常德市一中前身),培养了如蒋翊武、林伯渠这样一批国家栋梁。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