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用昨天的知识,教育今天的学生,去应对明天的变化”?

时间:2019-09-02 07:5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我们用昨天的知识,教育今天的学生,让他们应对明天的变化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

“用昨天的知识,教育今天的学生,去应对明天的变化”?

未来已来

教育方式需要适应社会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为了保证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很多人觉得国家的大政方针跟我们老百姓遥不可及,其实不然,置身与国家与历史的发展洪流,在这些重要的节点中,我们的孩子注定在最好的年华,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以2000年-2011年出生的孩子为例,他们在国家关键历史时期的年龄)

“用昨天的知识,教育今天的学生,去应对明天的变化”?

抛开历史和发展的教育观是狭隘的,如果我们的教育目标还仅仅停留在行为模式的层面,还在用“别人家孩子” 比较,还在用我们自己的个体成长经验来框定,那真的是“用昨天的知识,教育今天的孩子,让他们应对明天的变化”了。因为,在2050年,孩子们的竞争对手是人还是机器人都尚未可知。

所以,分析适应未来发展人才的核心素养才至关重要,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比我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更重要。

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对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人才能力进行了梳理,其中的关键能力为:认知能力、合作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

“用昨天的知识,教育今天的学生,去应对明天的变化”?

这个由国家战略引出的教育目标看似虚无且遥远,但是作为家长真的应该思考一下,以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更多的关注技能学习,而忽略能力培养,在分数中沉浮搏杀的孩子能否适应2050年全面现代化下,与世界共同成长、全面竞争的时代?在他们四十岁最好的年华,能否以他们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认知能力来强化他们的职业能力,为自己的生活描绘锦绣画卷?

技术革命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也许默默无声,但是一旦转变,对时代的影响摧枯拉朽,一如微信的普及、支付的变革无不是如此。同时,技术的革命对人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快速适应时代,或者有所准备的人才能立于潮头。

“用昨天的知识,教育今天的学生,去应对明天的变化”?

但是与技术变革不同的是教育的渗透缓慢而深刻,没有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浸润,教育成果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教育要前瞻性去看待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仅仅关注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因为知识也在迭代,阶段性的分数评价很难持续成为能力衡量标准,在学习型大国的目标下持续学习、自我迭代的能力成为一种必需,但是这些能力真的需要从小培养!

这个话题有些深刻,也是源于我写了订阅号后的一些思考,很多家长问我:要不要学奥数?要不要学艺术?要不要学演讲?……

我真的无从置喙,因为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有独特性,家庭教育不能一概而论按照“别人家孩子”去培养,你不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就不能真正发挥他的优势性。把孩子交给培训班,的确可以在短时间提高他的技能,但是任何的培训班都只能停留在技能提升层面,如果上升到能力塑造,那就到了价值观培养的层面,那就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配合言传身教了。

我们作为家长也真的需要思考,“面对未来,孩子们要学习什么?以及如何去学?”的问题。

从师生关系看亲子关系

李希贵校长提到要把教学变成教育,把教材体系变成知识体系、价值体系通过一线老师的具体行为输送给学生,评价老师的教育效益的直接方式就是和同学关系好不好,关系好,说明学生喜欢你,你能够产生的教育效益就越大。

回想我们的上学经历,的确是遇到一位喜欢的老师成绩就会突飞猛进,反之也就一落千丈。如今我们成为家长,心心念念希望孩子碰到的都是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老师,但是理想和现实终归会有差距,估计差距还不小。

“用昨天的知识,教育今天的学生,去应对明天的变化”?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