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一首优美的沂蒙教育“复兴诗”——临沂第一中学发展巡礼

时间:2019-08-27 19:5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百年老校临沂一中,从1903年的沂州中学堂一路走来,从教育的视角在沂蒙大地上讲述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故事”。作为临沂基础教育的“领头羊”,学校116年的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近代波澜壮阔的图强历程;作为沂蒙教育领域的“排头兵”,历经70年风雨,随着共和国的脚步不断壮大,见证了沂蒙教育的沧桑巨变。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她一路日新月异,生机勃勃。

  她,从历史的深处走来

  1840年鸦片战争后,甲午海战和八国联军侵华接踵而至。清政府在垂死中认识到科举教育的积弊,最终于1901年9月14日颁布兴学诏书,下令全国各地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1903年,临沂一中的前身——沂州中学堂诞生在清末新政中,与当时全国仅有的769所近代新式学堂一道,开启了中国教育的新纪元。

  近代中国战争频仍,注定了沂州中学堂这簇沂蒙教育的星火,在燎原路上坎坷重重。上世纪30年代前,学校先后更名为山东省立十中学校、山东省立五中学校、山东省立第五中学,几经挫折,艰难前行。1928年,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的徐眉生担任了省立五中校长,并开始在校内发展共产党员。1931年,省立五中党支部正式成立。这成为临沂一中在110多年校史上“坚定跟党走”的光明起点。

  从此,本来风雨飘摇的省立五中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找到了光辉的方向,走向了光明的道路,开启了崭新的征程。在党的领导下,省立五中在上世纪30年代曾辉煌一时。那时的五中,教室里,书声琅琅;操场上,学生们生龙活虎;读书会、演讲会等学生组织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省立五中被誉为“鲁南苏北最高学府”。

  1934年,省立五中改名为山东省立临沂中学。1937年冬,中共党员、国文教师段雪生和进步教师刘惜愚带领部分师生历尽艰难去了延安,跟着党把现代教育的星火撒在了新中国的摇篮里;另一部分师生则在教务主任王振绪等人的带领下,在四川绵阳参与成立了“临时国立第六中学”,继续走在教育救国的求索之路上。1950年,临沂专署决定在临沂师范内设中学部,并于次年从临沂师范校园迁到考棚街原省立五中校址。至此,临沂一中的前辈们,跟着共产党求索了19年,正式把诞生于清末新政中的这簇教育星火变成了一把火炬,为后来学校伴着新中国的发展一路改革、创新、图强、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她,伴着新中国一道成长

  1952年,学校规模发展到了7个班360名学生,专职教师15名。1953年4月,临沂专署文教科向省教育厅呈递了建设新校的报告,新校址就是临沂一中校本部的现址。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基建条件不足,学校师生积极参加建校劳动。1953年秋季,新校舍落成,中学部随即迁到了新校,取名为“山东省临沂中学”。学校当年即招收8个班,开启了沂蒙教育的新纪元。

  1956年,学校更名为“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且在当年被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1960年,钟伯荣被任命为学校校长;1963年,赵明远任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此时的学校各项工作持续开展,成绩突出,各项事业走在了全省中学教育的前列,为沂蒙振兴和新中国的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上世纪50年代到“文革”前,临沂一中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开始,和新中国一起发展壮大,使临沂教育走上了振兴图强之路。

  1960年,临沂一中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单位”,钟伯荣代表山东中学界参加了全国文教群英会。上世纪60年代初,著名作家王火被调到临沂支援老区建设,并担任临沂一中副校长。王火虽在“文革”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始终与全体临沂一中人一道坚守赤诚的教育情怀,在学校发展的寒冬里把“王火精神”注入了校园历史和文化,成为学校一笔不竭的精神财富。

  “文革”期间,虽然学校各项工作受到很大冲击,但以王火为代表的临沂一中人始终传承、发扬深厚的历史传统,在党的指引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为改革开放后沂蒙教育走向春天积聚了力量。

  她,随着改革开放走向春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临沂一中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再一次在历史发展的浪潮中吹响了沂蒙教育大发展的号角,走在了时代前列。

  1985年,杨福纯担任校长,在山东乃至全国率先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并大力推行实施,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当时的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等领导先后到学校考察,均给予高度评价。1993 年,学校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山东省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