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时间:2019-08-22 13:33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30歲這年,劉真成為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一名研究組組長。

建立自己的研究組,這是做科研的年輕人夢寐以求的。劉真自己也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快。

2018年,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科院神經所誕生的消息發布,這是當年全球科學界最引人矚目的進展之一。這一重大突破的背后是一支年輕的“土博士”團隊,劉真是其中一員。

劉真的脫穎而出得益於中科院神經所創新的機制體制。多年跟蹤採訪中科院神經所,記者發現,在這裡,最好的科研土壤正在積澱。二十載求索,探路科研體制改革,這個年輕的研究所正向著成為世界頂尖科研機構的理想邁進。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一支精干高效的攻關團隊正奮勇前行,力爭以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引領帶動戰略產業升級,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貢獻。

要成長的“裡子”,而不要人才的“帽子”

2010年,劉真從山東師范大學考入中科院神經所攻讀碩士學位,加入導師孫強主持的獼猴平台。2016年,劉真博士畢業,已經在國際頂級學術雜志《自然》(Nature)上發表了關於自閉症轉基因猴的研究論文。以他博士期間的學術成績,申請國外頂級實驗室完全沒有問題。劉真最終還是決定留下來,在所裡繼續做博士后研究。

到一個好的國外實驗室當博士后深造,出一兩篇好文章之后,申請回國做“青年千人”——這是生命科學領域大多數博士畢業后理想的成長軌跡。而且有了人才的“帽子”后,研究經費的支持、安家落戶的優惠政策等等才能跟著來。但選擇出國,多半沒法繼續“克隆猴制作”這樣的項目,隻能換方向做“短、平、快”的項目。

劉真留下來的目的是繼續從事腦疾病模型猴的制作工作。他知道,這是眼下中科院神經所重點布局的突破方向,他渴望投身其中。絕大多數腦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療,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研發藥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類相差甚遠,研發出的藥物在人體檢測時大都無效或有副作用。疾病模型猴的制作將為腦疾病的機理研究、干預、診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中科院院士、神經所所長蒲慕明的判斷也讓劉真堅信:隻有突破非人靈長類體細胞克隆技術,才能真正解決獼猴作為實驗動物面臨的一系列短板,建立起中國腦科學研究的競爭優勢,成為國際領跑者。

“國內的科研條件已不同以往,國家對人才培養也更加重視,在國內做出越來越多世界領先的成果是必然趨勢。”劉真說,“在我看來,沒有哪個地方能比神經所為我提供更好的機會和支持。”

“對於一名放棄出國留學,願意留在國內對重大科學難題發起挑戰的青年科研人才,如果挑戰失敗,我們能否正確評價他的能力,並讓他依然擁有良好的發展前途?”當孫強帶領以劉真為主的團隊經歷無數次失敗,獲得全球首例體細胞克隆猴的重大突破后,蒲慕明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2018年7月,克隆猴誕生8個多月后,劉真在中科院神經所的博士后工作隻做了一年就提前出站,被正式聘任為研究員,成為神經所的一名研究組組長。

獨立組隊一年來,劉真獲得了和所裡其他研究員相同的科研啟動經費和運行經費,他的實驗室有130平方米,配備5名員工,每年招1到2個學生。“這對一個剛剛起步的研究組來說,已經足夠了。”劉真說,他打算用3到5年時間完成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優化和效率的提升,同時有步驟地開啟一些感興趣的課題,比如靈長類青春期啟動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劉真的成長軌跡只是神經所不走尋常路、創新體制機制的案例之一。

靠本事說話,而不是靠頭銜說話

“神經所招收研究組長,隻看有沒有好的工作,不看是否有留學經歷。”在劉真猶豫要不要出國時,蒲慕明的一句話打消了他的顧慮。

這不是“破格”,而是神經所多年堅持構建的以實績為中心的人才使用和評價體系。

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重大決策,決定由中科院開展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作為試點項目的重要戰略部署之一,中科院於1999年11月成立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出任所長。當時的情形可以稱得上“臨危受命”,蒲慕明也由此成為中科院第一位外籍所長。

“隻有建立一個全新的現代科研體制的研究所,用一個新的體制和機制,才能吸引人才。”建所之初,蒲慕明就下定決心,創新科研院所的運行管理,大力改革傳統科研評價激勵體系。他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國際同行公認的、運行模式在中國可以復制推廣的頂尖科研機構。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