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2018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谈教育评价“转型”之困

时间:2018-10-05 20:0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2018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在评价内容方面,仍然过多侧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考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被将近五成的受访者认为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首要问题。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源隆

  教育树人,百年大计。所谓“素质教育”推行了那么多年,应试教育依然是顽固的主旋律。“2018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在“中国家长眼中义务教育的十大问题”排行榜上,应试教育以72%的得票率,高居榜首。

  唯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当然有其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素质教育所谓科学、高效、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又应该如何建立、如何落地呢?

  应试教育VS素质教育

  2017年,河北的王牌高中衡水中学进入浙江,在当地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反对者直言,衡水中学的做法过于强调分数,这所学校的运作模式,和浙江一贯提倡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相抵触的,“浙江教育不搞落后的应试,要搞素质教育”;支持者说,欢不欢迎衡水中学模式,“是由当地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说了算”。

  衡水中学素有“高考加工厂”之称,每年都有数量惊人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但其军事化管理的教育模式,及全省范围内跨区域招生的掐尖行为,也让其成功饱受争议。因此,热心高考改革的人担心,衡中模式的扩散会打破素质教育生态。

  在“刻苦学习—金榜题名”预期仍然稳定的当下,彻底拥抱宽松教育,不像说说那么简单,学生也不敢无视考试成绩。有人对考上名校的衡水中学毕业生做回访,几乎99%的孩子都表示,如果让他们再做选择,还会去这所学校,他们对学校根本没有“怨恨”。因为他们觉得,当他们处在偏远乡村时,改变命运只有走这条路,没有别的选择。

  “我个人认为,这些年来,应试教育存在着被污名化的现象。”江苏省连云港(601008,股吧)市赣榆区教育局局长陆建国曾撰文直言不讳。“现在教育体制内,批评应试教育,反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

  陆建国表示,站在价值观的维度去看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价值内核,与中国几千年主流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应试教育提倡的是厚积薄发,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十年寒窗苦读,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陆建国经常在和校长、家长们交流时说,如果孩子生来就含着金钥匙,他一出生就实现了财务自由,那么抓素质教育是没问题的。“可是,作为乡村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大多是农村的孩子,他们需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那么抓应试教育,有错吗?”

  这一点,在“2018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结果中亦有所体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急需解决的问题,41.1%的受访者认为急需“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3.8%的受访者呼吁,“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17.3%的受访者建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后才是“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15.3%的受访者对此提出了期许。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应试教育的缺陷众所周知,但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不能仅有高悬头顶的理念做支撑。即便应试教育被口诛笔伐,许多学生还是挤破头也要挤进那些‘超级中学’的大门,不是因为喜欢应试教育,而是它寄托了改变命运的梦想。在城乡、地区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的情况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触及优质教育资源,单方面高谈素质教育的种种好处,容易给人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不过,熊丙奇也提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中国教育必然的进阶趋势。教育领域从来都是开放的,素质教育要想在与应试教育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能采取非此即彼的斗争模式,而要取长补短,不断夯实自身的优势。”

  “唯分数论英雄”痼疾难除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这是素质教育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他曾说过,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作为学校,应该树立人才观,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学生,必须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2016年,教育部进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学考试两考合一、素质评价建立档案、副科科目自主选择、加分项目大幅减少……在教育部的规划中,2020年,我国要形成基于“考试成绩+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