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乡村振兴启示教育新使命

时间:2018-10-04 23:1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乡村振兴启示教育新使命

【教改透视】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和实施途径。目前农村人才的匮乏,是一个实际且严峻的问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阻点和难点。这就给我国教育界尤其是涉农教育提出了一个急需关注和破解的现实问题。

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现在和未来几十年的中国发展历程,既区别于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区别于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也不同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发展情况。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未来几十年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避免农村凋敝、农业衰败、农民贫穷的局面出现,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人民共同富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的鲜明特征,同时揭示了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和繁重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反映最为突出。这不仅是城乡之间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设施、电力通讯等方面的差距,而且还有城乡之间各类人才数量质量的巨大差距,特别是现阶段农村人才仍然呈现净流出状况。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不仅乡村振兴目的难以实现,而且城乡差距可能明显拉大。

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战略,涉及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面对相当复杂和繁重的任务,没有农村各类人才队伍的支撑,乡村振兴是无法实现的。据有关统计,农村各类人才占农村人口总量的比例很小,实用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多数是通过经验传授和自学成才,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较少,尚未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这无疑限制了他们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作用。

与发达国家对比,我国农村人才存在着明显差距。美国有相当数量的农场主是农业大学毕业生,他们掌握了农业技术和农业管理的专业知识,成为美国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力军。荷兰农民90%以上接受过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德国农民70%以上接受过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在我国农村中,不仅中等文化以上的劳动力大多数外出务工,而且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为老年人和妇女。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农村社会的老龄化、文化低和培训少的特征极为明显,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发展。所以,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搞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而搞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教育必然承担新使命。

院校教育与乡村结构性人才需求差距明显

乡村振兴是一个农村全面发展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不仅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农村人才队伍,而且要建成相应的农村人才结构配置,以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各方面要求。

乡村振兴计划需要各类农村人才,包括实用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组织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其中,实用型人才有种植、养殖、运输、加工能手,还有经营、农技推广、传统工艺等方面;专业人才有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法律等方面;组织型人才有农村基层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社会组织等方面。但是,我国农村不仅严重缺乏专业型人才,尤其是缺乏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历史文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中高级专业人员,而且实用型人才大多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等生产领域,技能推广、市场营销等人才不足。另外,创新性、组织型和综合性人才更是缺乏。可以说,我国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不均衡分布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和要求存在着相当大差距。

从农村人才培养来看,许多方面亟待改进和完善。首先,我国地方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大学,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与乡村振兴目标和农村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一些地方大学的校长、院长和系主任,并不真正关注“三农”工作,不少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农村和农业,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学校能否进入更高层次教学评估,学院是否能够获得研究生学位授予权。这种指导思想必然与实施乡村振兴的需要不一致。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较为陈旧,未能将我国农村社会的新变化、新发展、新需求和新知识编入教材。一些老师习惯于学院式教学,不能够将生产实践内容及时编入教材,也不愿意在课堂中补充现实内容,习惯于多年使用一本教材、一套教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院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尤其是脱离农村和农业发展现实。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