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用教育精准扶贫“拔穷根”

时间:2018-10-04 22:0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用教育精准扶贫“拔穷根”

作者:张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

步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国贫困治理面临突破深度贫困强力约束和致富发展两大难题。前者关系到扶贫脱贫的难度,影响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后者关系到扶贫脱贫的可持续性。假如扶贫仅关注短期目标,忽视人们致富能力的提升,其结果就是深度贫困问题可能暂时得到缓解,但是致贫根源却未消除。因此,最佳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教育精准扶贫是深度贫困地区“拔穷根”的关键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为解决贫困问题而进行不断的探索。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绵长、国情复杂。从东部发达地区到中西部贫困地区,从农村贫困地区到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趋同也有差异。贫困治理既有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的,也有地方因地制宜层面的;既有片区开发、整村推进扶贫的,也有精准施策、因人施策的。教育精准扶贫作为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之一,在处理复杂贫困问题时,应始终遵循贫困治理规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积极发挥其根本性、先导性、先决性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扶贫脱贫的过程中,“智”和“志”是内力、内因,只有真正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这种内力、内因,才能形成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我国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之所以深陷贫困不能自拔,固然有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教育水平的长期低下。要根本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亟需从教育入手,因地制宜,分地区、分民族、分阶段制定教育发展策略,推动深度贫困地区人口持续脱贫,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拔除“穷根”。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全方位推进

步入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各地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按照“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从贫困学生资助到课程体系完善,全方位推动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

首先,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脱贫攻坚部署,制定多项针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和措施。2015年,教育部实施了20项教育扶贫全覆盖政策,针对不同等级、不同对象、不同地区,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政策措施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乡村教师等多个方面。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两免一补”以及《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2016年,教育部制定了首个《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现贫困地区“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2018年,教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建立“三区三州”教育扶贫台账,稳步提升“三区三州”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同时,面向“三区三州”实施脱贫攻坚行动,多渠道加大对“三区三州”教育精准扶贫的投入,切实打好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战。

其次,地方政府在落实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时主动作为、积极创新,分学段、分对象地全面展开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事业的健康有序开展。一方面,教育精准扶贫具有周期性和长期性特点。教育精准扶贫一般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扶贫学段,每一个学段的周期性都很明显,这就导致教育精准扶贫周期长、见效慢。另一方面,教育精准扶贫对象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教育涉及教师、学生、课程和环境四个要素,在制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时,既要系统地考虑这四个教育要素,也要区别对待每个教育要素。教育精准扶贫的特点对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提出了具体要求,政府只有充分认识教育精准扶贫的特点,才能制定出最佳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并利用教育精准扶贫“拔穷根”。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