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中央发文直面义务教育教学“痛点”,专家:科学提质恰逢其时

时间:2019-08-06 08:1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据新华社7月8日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里程碑式”的文件。

  “这份文件规格高、目标清晰、对关键问题把脉精准,措施硬实。”8日晚,北京市教委副巡视员冯洪荣细看完文件后表示,从中央下发的关于提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文件,历史上并不多见,《意见》应该是新世纪以来第一个。

  而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看来,这份文件不仅明晰了未来教育迈进的方向,一系列指导方针还“真真实实”、“够硬”,敢于直面我国当前义务教育教学关键领域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意见》出台后,冯洪荣、贾炜表示,北上两地将会分别出台细则文件,进一步落实。

  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五育并举

  澎湃新闻注意到,《意见》共囊括26条细则,既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的顶层指导思想,也有针对“重智育轻体育”“教学超标、抢跑”等热点问题的及时纠偏。

  冯洪荣认为,该《意见》出台恰当其时。

  “我们已经走过了改善办学条件,‘双基攻坚’的阶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已收获一定成效,这样就必然使得我们义务教育的发展要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他说道,而此次文件的亮点在于,不仅提出目标和主题,还对“什么是质量”“如何提质”等阐述详尽,防止改革走偏,片面化。

  对于目标,《意见》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此,《意见》提出要求,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冯洪荣表示,过去社会上存在一定的狭义化理解质量的倾向,一些地方往往简单地以分数、升学率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育人成果的好坏,而现阶段应该把“功利性”的质量观扭转为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如何科学提高教育质量?从哪些方面入手?《意见》也给出了答案: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并非“新鲜词”,但此前在升学的现实压力下,家长和学校等对成绩更为关心,“重智育轻体育”问题普遍,而“劳动最光荣”最终大多也成为口头呼吁。

  冯洪荣认为,新颁布的《意见》将如何落实五育量化,让曾经“浮于表面”的德智体美劳在教育教学中有了落地的办法。

  他举例,比如增强美育熏陶,《意见》要求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劳动教育上,要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

  贾炜则注意到,在体育上,《意见》提出更多的“硬核”要求。

  “比如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他强调,“要求是掌握而不仅仅是学会了。”

  扭转评价体系,给不利于立德树人行为划红线

  确定了提质方向,在科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路上仍将面临困难。冯洪荣认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难点之一在于评价体系的确立,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如果不确立,后面的教学就会与目标背道而驰,《意见》正是在‘掰正’方向”。

  “凡是不利于素质教育的,不利于立德树人的,不利于全面发展的,都要扭转。过去一些地方和学校过分强调高分,忽视全面育人,一些家长深陷起跑线焦虑,好比本来孩子是跑马拉松,结果非要让孩子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会累死的。”他说道。

  在评价体系建立上,冯洪荣提到,《意见》在完善招生考试制度上,提出了多项要求,一些行为被明令禁止。比如,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