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李庚南:消费金融如何平衡降杠杆与促消费的关系?

时间:2019-07-25 18:1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庚南

  无论消费金融向哪个方向发展,必须坚守的是,消费金融的金融本质,必须遵循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注重风险与合规是立足之本,服务实体经济则是存在的本源。

李庚南:消费金融如何平衡降杠杆与促消费的关系?

  无论从金融业本身转型发展的需要,还是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出发,消费金融无疑都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时期内金融领域的“蓝海”。但是消费金融快速增长也带来了另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居民杠杆率的持续攀升。在前不久上海陆家嘴金融论坛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就已发出警告“相当大比例居民家庭负债率达到难以持续的水平”。尽管这一警告更多地是针对信贷资金过度投入房地产的问题,但居民高杠杆率显然不仅是居民贷款购房杠杆率问题,消费金融无疑是背后最直接的推手。

  如何平衡降低居民杠杆率与促进全社会消费增长的关系,无论对监管者还是消费金融主体都将是一种挑战。当去杠杆与稳增长的矛盾聚焦到消费领域,表现为促进消费增长与降低居民杠杆率的矛盾时,势必使消费金融面临进退两难境地。

  一方面,消费金融的加速或进一步推高居民杠杆率,这对于高企的、频于“难以持续”的居民杠杆率而言无异于水上浇油。

  目前我国居民杠杆率究竟有多高?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2018年末中国居民杠杆率为52.6%,相比全球其他国家水平应该不算太高。同期发达经济体为72.1%,G20国家为58.9%,欧元区为57.7%,新兴市场国家平均为39.9%。其中,美国(76.3%)、英国(87.1%)、法国(60.1%)、日本(58.1%)、德国(52.9%)、韩国(97.7%)、加拿大(100.7%)等均高于中国(见下图)。

2018年末全球各区域典型国家居民杠杆率比较图 数据来源:据WIND数据整理

2018年末全球各区域典型国家居民杠杆率比较图 数据来源:据WIND数据整理

  从绝对水平看,中国居民杠杆率似乎并不算高,但若考虑中国所处发展阶段,则明显高于新兴市场国家平均水平,也远高于其他“金砖”国家。特别是从居民可支配收入看,这一杠杆率水平无疑算高的。从增长态势看,中国居民杠杆率由2008年末的17.87%,短短十年中上升了近2倍,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增强。2019年二季度末居民杠杆率继续攀升至57.28%,比上年末上升了4个多百分点。如此看来,这种态势的确有“难以持续”之忧。

  居民杠杆率高企的主要原因显然是购房贷款占比的快速攀升;但居民消费理念的改变带来的超前消费也成为推动居民杠杆率上升的“新动能”:从传统的刷卡信用卡透支消费、分期,到依托借呗、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居民借贷消费的态势日益增强,而背后的推手就是消费金融。从有场景的消费到无场景的现金贷,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也推高了居民杠杆率。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仍存在较大的内在驱动。在持续的房地产调控背景下,我国居民购房首付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也就是说购房贷款潜在的对居民杠杆率的推升压力比较大。若考虑来自纯消费金融公司、借呗、花呗等非银渠道的资金,则实际居民杠杆率比账面要高得多。换言之,消费金融的增长对居民杠杆率的推升作用比预想的要大得多。

  另一方面,若收紧消费金融则可能削弱消费增长态势,对当前经济增长的“压舱石”的消费而言则无疑是釜底抽薪。

  从上半年数据看,消费仍然是引领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1%,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自2014年二季度超过投资后,与投资贡献率的剪刀差持续扩大,在经济增长中的“压舱石”地位不断巩固。自2014年三季度以来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见下图)。

 数据来源:据WIND数据整理

数据来源:据WIND数据整理

  可以说,当前我国已步入由资本推动型向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的轨道。消费在拉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并将继续强化。相较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70%的水平,我国消费仍具上升空间。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