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构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时间:2019-07-25 18:1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业良性发展提出三项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反思目前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出现的断裂,即金融业并未很好地实现其最核心的功能——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有深刻的制度基础。(亿欧注:本文作者陈道富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文章根据作者在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高端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构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原文编者按:本文阐述了目前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背后根本原因,认为金融业从理念上转变迫在眉睫,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金融重构。这个过程中要保护金融活力,寻找经济体内在的金融满足方式。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业良性发展提出三项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其中服务实体经济是首要也是核心任务。

可以看出,当前各界都非常重视构建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关系。但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

但可能也揭示了我国金融业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存在超越了金融领域的一些问题,如金融业管制和垄断,各种泡沫、市场操纵和利益输送等。

众所周知,就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而言,与美国相比肯定存在巨大差距,因此这个数值与我们的直觉出现了较大背离,这里有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模式、金融结构特点和金融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原因,总结目前一些金融现象,可以看出金融与实体经济间确实出现了大量矛盾、背离和断裂。

第一层断裂表现为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断裂。

从结果上看,金融似乎没有做到全心全意为实体经济服务,而是出现了自我循环的“脱实向虚”现象,从吸收储蓄到转化为投资需要经过大量的不必要的环节(层层嵌套),金融效率极其低下,甚至自娱自乐,利用货币市场加杠杆进行扭曲的期限、信用套利。2017年以来,监管层对金融体系内部的自循环部分做了很多治理整顿,包括要求产品净值化、非标回表内、去通道、去杠杆等,都通过各种政策和举措进行了整顿和管理。

第二层断裂表现为金融实践和金融管理、调控的脱节。

金融实践明显跑在了前面,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并不完全是基于金融实践,出现了一些空白、交叉和“空调”。

第三层断裂表现为金融业内部分化。

新兴金融业态爆发式增长,比如互联网金融、民间借贷等,介于直接和间接融资之间的影子银行体系和资产管理体系非常活跃,各类政策性、准政策性金融业务蓬勃发展,但金融业曾经服务的重点,特别是制造业却不断相对萎缩。

反思目前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出现的断裂,即金融业并未很好地实现其最核心的功能——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有深刻的制度基础。

而在金融运行过程中,每个金融机构、每个岗位上的从业者,都会认为自身的行为都是合理的,是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矛盾是主客观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而产生的。

一是中国经济转型中“好”和“坏”的判断标准发生了变化。

从一个标准看优化了资源配置,但从另一个标准看可能不是。某种程度“劣币驱逐良币”和预期混乱是转型典型特征。

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信号出现了问题。

金融要根据实体经济发出的信号来提供服务,并实现自身运转,但这两个过程均有所扭曲。资源错配的原因在于实体经济给金融体系发出的信号被干预过,使其发出的风险收益特征信号与实体经济真实的风险收益特征不符。金融体系内部信号也被其自身激励机制所扭曲。市场参与主体根据自己的理性逻辑实现资源配置。在这两层扭曲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了资源的错配。因此,如何理顺这两重扭曲,使实体经济发出准确及时的信号,金融体系对信号有合理的响应,是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

三是多种平衡机制在市场上同时发挥作用,存在较为严重的“二手车”悖论。

市场无法有效区分意图良好者和能力不足者,出现问题后按照“坏人”逻辑整顿,导致“好人受罚”。市场机制、管制引导等非市场机制,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非生产性活动等同时存在,导致不同机制之间的竞争。每种机制都有其内在逻辑和合理性,但不分层不区分地共存于市场,使得市场无法有效区分出现信息问题,产生严重的“二手车”逆向选择和市场功能萎缩现象。

信用创造有三个层面:央行、金融机构和企业。

我们可以从信用创造的角度分析当下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主要的渠道是通过信用创造来实现的。

中央银行通过基础货币的投放实现信用创造。

标签: 良性循环(40)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