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家校如何共促,让孩子养成公共素养?

时间:2019-07-19 15:0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叮铃铃”,午餐的下课铃准时响起,前天,记者在位于金东区澧浦镇积道山下的海亮外国语学校里看到,这里没有惯常学生“跑步进食堂”的大部队,而是在领队的带领下,每班两列队伍,两两对齐,向餐厅进发。

笔挺的领带和西装、井然有序的队伍、安静到只剩下碗筷碰撞声的就餐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就餐,让人仿佛置身于商务精英聚集的贵宾室,只不过主角换成了还在上小学和初中的孩子们。

让人纳闷的是:明明是最活泼好动的年纪,究竟是什么能让孩子们如此规矩地践行礼仪?

餐厅内学校就餐

整齐排队,听不见高声喧哗

“Hi,teacher!”站在餐厅门口的姜小武是海亮外国语学校初中部701班的班主任,也是当天值日组的两位老师之一。餐厅门口人来人往,每名学生经过时都会向他大大方方喊出一句英文问候。

记者注意到,姜小武总是会一边回应,眼睛一边扫过学生的衣着,伸出手来帮他整理掉打歪的领带,或是没塞好的衬衫。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在海亮的校园里一次次上演。

记者在餐厅里注意到几个细节:在公共场所,学生不需要老师提醒,就会自觉降低分贝,靠右行走;每到重大场合,孩子们都要穿着统一定制的正装,打上领带;吃饭就餐时,不仅轻嚼慢咽,收拾餐盘后还会主动把椅子轻轻拖进桌前。

海亮教育集团是中国500强企业,旗下拥有30余所学校,办学层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国际教育及教育培训,在校中外师生超过60000名,是国内首个登陆美股的基础教育集团。2017年8月,金东区引进了海亮,在积道山下成立了金华海亮外国语学校。

其中,公共素养,又是学校的亮点教育。

“从小学一年级入校开始,我们就始终强调生活细节的素质养成,小到路上问好,大到个人卫生,全都是老师不断向学生灌输的。”姜小武告诉记者,在海亮,每名学生和老师都会将自己的英文名刻在胸前的铭牌上,日常鼓励孩子们打招呼使用英文,让教师和孩子平等共处。

走在路上,你会发现同学们不仅很有礼貌,还落落大方,随时随地都会用“Please”“Sorry”等礼貌用语。

好习惯的秘诀就在于

老师或家长要先带头做

众所周知,孩子到了小学、初中是最活泼好动的年纪,经常有家长会为调皮捣蛋的“熊孩子”感到懊恼——见到长辈不问好、吃饭时玩耍、公共场合大声吵闹,有时会让家长觉得“脸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刚进校,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姜小武手上至少带出过两名中考状元,从教资历颇深,他认为,老师率先垂范,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是一种无声却有力的教育。

在学校里记者注意到,海亮的学生和老师都统一挂有铭牌,特别是老师,从校长到老师,统一挂着工作牌,没人搞特殊。

除了引导示范,海亮还自创了一套评优系统,根据孩子的日常表现加分减分,拾金不昧、内务卫生、个人荣誉等等,都会成为评价标准,如果分数优秀,将直接挂钩期末的评奖评优。

养成教育贵在“养成”,海亮的礼仪教育,其实也给苦于培养孩子文明礼仪的家长提供了明灯。

“这么多‘该’与‘不该’孩子怎么记得住?一是引导,二则要搭建自律舞台。”姜小武建议,在家校共育中,家长完全可以借鉴学校的做法,首先需要给孩子划清“界限”,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以”,什么是“不可以”,鼓励孩子多说“请”和“谢谢”,让客人先入座,为后来者扶住门……

与此同时,家长更需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和孩子一起践行礼仪规范;而当孩子开始使用礼貌用语、做出礼让行为时,家长应及时予以肯定与褒奖,在他们心中埋下正能量的种子,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日积月累,外在的行为方式,终究会回归孩子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的内在升华。

本报记者 何思涵 文/摄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