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发展闯出“宁波路径”

时间:2019-07-16 20:3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宁波日报7月2日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是关键,基础在教育。

  宁波,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段,素有“文教之邦”美称,教育源远流长:汉设学宫,唐有州学,宋设书院;近代以来,欧美教育制度和内容随着开埠通商而输入,多门类多种办学形式并存。新中国成立后,宁波教育步入崭新的历史时期,教育走进普罗大众。

  70年在历史长河中如白驹过隙。然而,在新中国成立70年间,敢为天下先的宁波人走出了一条高等教育发展的“宁波路径”。

  从师专到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955年10月10日,宁波师专迎来首批140多名学生。

  “其实宁波人一直有办大学的梦想,因种种原因搁置。当时,国家提出大力发展科技,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急需人才,而培养人才的教师需求就更为迫切。省教育厅决定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在杭、甬、温开办师范专科学校,培养中小学教师。”原宁波师专副校长忻正大至今对此记忆犹新。

  在岁月长河里,宁波师专几易其址,几经更迭,为宁波及周边输送了一批批优秀教师。他们犹如火种遍撒四明大地,成为甬城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时光荏苒,作为海防前哨的宁波迎来了一个发展机遇:1984年早春三月,宁波被列入进一步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同年,邓小平同志发出了“把全世界‘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凭借宁波港和“宁波帮”两大优势,宁波从一座商埠小城一跃成为对外开放前沿。当时,全国有36所高校由宁波人担任校长,而他们的家乡宁波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性大学的需求十分强烈。

  “宁波是我的家乡,比香港大10倍,但香港有4所大学,宁波没有!”回乡仅3天,著名“宁波帮”人士、世界船王包玉刚就决定捐资兴建宁波大学。当时的场景,原宁波大学校长聂秋华历历在目。

  很快,由包玉刚慷慨捐资、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的宁波大学进入筹建阶段。从奠基到开学仅用一年,建校速度世界罕见。1986年9月,宁波大学迎来首批学生。

  奔腾的甬江之畔,静静伫立着的宁波大学历经了一次次华丽蜕变:33年前,它仅是一个缀在大片农田上的小小校园;如今它占地2700多亩,是专业涵盖11大门类的中国百强高校。

宁波大学正大门

  宁波大学,这所由“宁波帮”捐资兴建的大学,因宁波这座城市而生,随城市发展而兴。聂秋华说,33年办学历程,宁波大学砥砺前行,实现两次跨越发展。第一个15年从一所新建大学向新型综合性大学发展转型,到2000年学校拥有50个本科专科专业、上万名学生,被列为省重点建设大学;第二个15年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转型,2015年入选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成为我省继浙江大学之后,第二个囊括代表国家最高科技水平的三大奖项的高校。

  “立地顶天”把科研论文写在四明大地上,这座因城而生的大学始终牢记服务城市发展的使命。

  一艘载重400吨的海船以每秒4米的速度直接撞向象山县白墩港大桥的一个防撞墩,一连10次撞击,桥墩和船体安然无恙。这个国内外首次实船撞击桥墩防撞装置实验现场的设计原理来自宁波大学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研究项目,它能将船对桥墩的冲击力削弱一半,如今广泛应用于多座跨海大桥。

  据不完全统计,仅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海运学院近年就扶植孵化40多家涉海类企业;该校发明专利连续4年居全国高校前50位;近3年有139项科技成果转让或实施许可知识产权。

  大学在与城市共生共荣中发展壮大。两年前,这所年轻高校从全国2600余所高校中脱颖而出,在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的137所大学中占得一席!

宁波高教园区南区

  中国首个高教园区拔地而起

  宁波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抢得先机,一路高歌猛进,于1997年跻身中国GDP千亿元城市;然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7.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低于全省和全国。宁波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滞后的高等教育形成强烈反差。彼时,宁波仅有3所高校、50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为零。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